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艳:关于社区融入乡村旅游的思考及建议

[ 作者:刘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25 录入:吴玲香 ]

——以宜都市陆城街道红春社区为例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计划启动后,乡村旅游成为一个热词。说起红春社区的三年规划,在现任班子的思考中已经基本成型。现从本人分管的旅游工作,结合之前我参加的旅游相关培训,对红春社区如何融入乡村旅游谈点想法。

一、红春社区旅游资源优势与问题

清江古镇是红春社区2015年4月开始建设的,目前已经建成了民俗展馆特色区、民俗文化一条街、手工作坊一条街、土特产品一条街、风味餐饮一条街和酒吧旅馆一条街。还有古朴原始的农耕展览馆、抗战馆以及湖北最大的民间博物馆—正国民俗博物馆。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民俗文化,体验民俗风情。

正国民俗博物馆是湖北最大的民间博物馆,15个展厅内,奇石古画、瓷器族谱、石雕木刻、状元文化、兵器绣品、宗教文化等珍品实物,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民俗墨香,穿梭其间,人们好像被本土风情紧紧包裹。

据开发单位介绍,清江古城二期建设竣工后,届时将把清江古镇打造成古朴与现代交融、都市与乡村游相结合的宜昌旅游新名片。

这种资源和规划笔者认为很好,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游客少带来旅游收入少,效益差。主要症结是:

(一)景点单调,没有融入宜都大旅游中去。就陆城情况看,现在文化旅游这一块,好多的资源没有整合。按照“一山一水”、“一文一武”的架构,陆城的各种文化元素显得很闪,留不住游客。

(二)项目少,缺乏特色。在如今全域旅游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任何一地方都在做旅游,怎样将旅游做的有声有色,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清江古镇二期项目定位是文化休闲旅游。在全国、全省,甚至宜昌地区就有很多仿古街巷休闲旅游景区。但特别有特点的,能够让人一想到旅游便想到一定要去的地方是没有的。这便是没有注重旅游地的品牌化、差异化和IP化(IP即知识产权),也没有注重游客的认同感、体验感和参与感。

(三)创意不够,吸引力不强。所谓文化创意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是基于文化元素,将文化具象化、商品化、产业化。台湾早在21世纪初便开始进行文创(文化创意)与旅游相结合来开发旅游项目。在这十多年间吸引了大陆赴台旅游人数每年200万人左右,景区、餐饮业、民宿、伴手礼等各类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文创的推动作用。现阶段的游客在旅游中更加注重情感消费、自我认同消费、个性化消费。创意生活产业的卖点,不在于良好的产品功能,或是强调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更重要的是赋予产品一则故事、一种感动、一个认同,来满足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

各个地方都要对地方的文化进行梳理,从中选择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再提炼其核心立意,形成标志性图腾或吉祥物,然后以其为核心转化成为建筑、场景、酒店、民宿、纪念品、旅游节庆活动等一系列旅游产品,每种旅游产品都要体现这一核心。例如台湾的掌生谷粒品牌、薰衣草森林庄园、南投县的妖怪村、新竹的西瓜庄园,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纪念品,都是极致的体现了文创给各种旅游产品带来的成功。

(四)缺乏物理空,标志性建筑基本没有。作为景点、景区,在筹备期间,要做合理的运营模式策划后,再进行物理空间的规划。景区在进门处就要抓住人心,抓住游客的钱包,用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花钱,而不是建设一个大的、标志性的建筑物。标志性的建筑物或广场当然也需要,可以规划到景区中间,这时游客已经逛累需要休息,而景区正好给他准备了这样的地方,人性化的解决了他们的需求。景区内要多造特色小景,让人可以自拍、拍照、发朋友圈,往往朋友圈的宣传力量是极大的。如美食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手工艺品一条街等等。很多时候都导致美食一条街是最火爆,而其它街道特别冷清。这需要改变思想,任何一条街上,都应该多元、跨界、混搭,对业态进行控制,将美食、酒吧、民宿、手工艺品等等穿插交替,这样才能用一个业态带动另一个业态。

(五)体验、参与项目少,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已从过去单纯的旅行转化为了现在的娱乐、生活,如今的旅游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参与、体验,和旅游带来的享受。特别的乡村旅游,要将一产、二产、三产(即六产)融合发展,观光农业、观光工厂、体验服务共同发展。制造体验旅游,让游客找到认同感,乡村旅游更多的是缺乏有品质的服务。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无法让游人产生再次参观的愿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步伐,可进入性差,周边环境不佳,吃住行游购娱得不到基本满足。

二、思考及建议

红春社区近几年来一直着力招商引资,希望将清江古镇二期项目尽快建设起来,那么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运营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思想不能落后,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游客心理,以体验、互动、娱乐、生活为重点,以产品创新为根本,力争让游客常游变长游,长留变长住,实现旅游长足的发展。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政府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高规格专题会议,从全局高度和战略高度,谋划布局、高位推进。切实使全市各级干部深刻认识乡村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彰显文明美丽事业、关联带动引擎行业的突出地位;深刻认识乡村旅游业作为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脱贫解困的致富产业、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和相融共生的“第六产业”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全战略旅游、全产业旅游、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全新理念。从而明确努力方向,找出工作差距,不断增强加快发展全市乡村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把握精准定位。一是不断强化全域统筹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将陆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布局,变各个乡镇“各炒各的家常菜,各做各的小菜饭”,为“各炒一盘拿手菜,共办一桌特色宴”;还要将宜都放在三峡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格局中,作为一个“小景点”来谋划,尽可能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防止低水平的同质化发展。二是高度重视规划的衔接融合。切实抓好市级层面的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及农、林、水、文 、体、工等专业发展规划与旅游专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融合。三是建立严格的旅游项目建设准入机制。在项目用地选址、申报审批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各个环节,建立和落实事先征求旅游部门意见的工作机制,形成闭路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加强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加快建设旅游公路,提升旅游重点镇村和景区景点道路等级;抓紧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引导标识、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汽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切实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进度,抓紧建立市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投入,释放发展活力。建议市政府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尽快研究出台支持全市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村民以其承包土地使用权,采取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的鼓励扶持政策。二是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重大项目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与价格优惠、规费减免等政策。三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合理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组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四是整合部门惠农资金,集中用于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及其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五是对旅行社引入外地客源的奖补政策。六是对研发、生产、销售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做出特殊贡献企业的奖补政策。通过抓紧出手强有力的孝派政策“组合拳”,打出全市乡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五)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营销攻略。一是建议由市政府主导,市旅游部门主抓,旅游企业和旅游协会共同参与,打破行政区划,组建全市旅游联盟。以串珠成链,扎木成排,切实增强对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对外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二是应全面整合和深度发掘各种文化资源,有机糅合时代元素,精心打造以杨守敬、陆逊文化旅游为龙头的“升级版”,不断推陈出新,扩大品牌效应。三是应更加注重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加大宜都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和乡村旅游品牌的推介力度。

(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一是针对市市乡村三级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奇缺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各级组织部门采取每年招录一定数量旅游专业的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的办法来加以补充,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市每个旅游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分别配备1名以上的旅游科班出身的干部;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校开设中短期乡村旅游主题培训班,对乡村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轮训。二是针对乡村旅游企业高、中端经营管理人才难引进和引进难留住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适当提高其经济待遇,督促落实各项社保政策,切实帮助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三是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能力低下而又不愿学、不便学的问题,一方面可将人社部门的“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农业部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等各类培训资金进行整合,然后切块到旅游部门,由旅游部门负责会同乡镇政府及企业,按照就近、便利、免费、适用的原则,采取划片培训、巡回培训、业余培训和送训上门等灵活管用的方式,组织开展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各级旅游部门及旅游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坚持组织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加强职业技能评定与资格鉴定、规范企业评星定级等工作。通过不断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从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乡村旅游业的全面加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地址:宜都市陆城街道红春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