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代进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农村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教育氛围,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家庭作用,编写校本教材,滋养学生心灵,深入持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文化正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抢夺阵地,许多优秀的农村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例如,七夕节斗不过情人节,春节斗不过圣诞节……因此,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利用课堂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优秀农村传统文化;要利用班会、队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统节日文化等资源的宣传,运用板报、黑板报、广播宣传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维护农村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中国文明成果。
二、营造良好氛围,有条不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农村小学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有条不紊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讲授农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师讲授农村传统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农村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优秀农村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熟悉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古代名人画像和古典名言警句,利用和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感受农村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更好地学习、继承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
三、采取多种措施,扎实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工作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多措并举。老师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要创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和影像材料,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和兴趣;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农村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从中获取知识、能力和道德体验;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春节剪纸、素描、书法、喷绘、印刷、雕刻活动中培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学生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平台描绘古典诗文,利用广播传播同学们的原创作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利用学习小组,重温古典名著,交流读书心得。举行演讲赛、诵读会,开展征文活动、绘画比赛,在说中感受,在写中领悟,在创新中弘扬农村传统文化,传播中华美德;要把信义明礼和爱国精神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和尊老敬贤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发挥家庭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家庭要将农村特有之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和诚信守约、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提升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另外,家长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农村传统节日,向子女传输传统文化之魅力;通过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五、编写校本教材,全面系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学校要抓好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工作,要组织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要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编写校本教材要突出基础,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开展以蒙学和儒学内容为主的基本经典阅读,培养基本的礼仪习惯,养成对农村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编写的校本教材要丰富多样,让学生广泛接触、学习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写的校本教材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对教育内容作出序列化、分学段、划层次、有重点的安排。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懂得珍惜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我们应竭尽全力,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中心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