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向阳:义务教育在空转:中国乡村教育困境与出路

[ 作者:王向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04 录入:吴玲香 ]

——基于桂北F县、豫南S县乡村教育的实地调研

近两年,笔者及所在的华中村治研究团队成员在驻村调研过程中,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师资结构、教育理念及方式等乡村教育诸议题保持了最为善意的关注。在此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却令人痛心疾首的悖论:

与乡村教育的基础性硬地位和国家资源的战略性高投入相伴而来的,并非乡村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收缩,实践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反倒是乡村义务教育或被私立教育替代而空转,或仅能维持最低限度教育供给而趋于崩溃,且城乡教育扩大化明显加剧。

换言之,国家高成本投入下的乡村教育,仅仅维持了最低限度的公共教育供给,其教育成效,则是一个需要认真评估和慎重对待的大问题。乡村义务教育的实践图景究竟如何呢?接下来,笔者综合历次驻村调研中对中小学校长、中青老年教师群体、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干部等相关人员的访谈,力图从经验的角度,再现当下乡村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的真实故事。本文不求全面,但求真实,以期讨论,共谋良策。

一、乡村义务教育“三难”现象突出

(一)老师难教

难在“没人”。据桂北教育系统一位干部介绍,所在县2001年是最后一次进行教师分配工作,一直到2011年,该县才进了第一批为数不多的年轻老师。也就是说,在2002——2011年的十年时间,该县没有进过一位老师,既有的教师结构中,注定会有青黄不接的十年。不仅如此,该县现有的乡村教师群体中,平均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上。简而言之,当下以F县为代表的我国乡村义务教育一线教师群体结构断层、年龄老化,年轻老师不愿意来,优秀老师留不住。

难在“没积极性”。据反映,当地老师工资待遇低下,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教师,以莲盘完小一年轻老师为例,目前一月工资才2000元左右,扣除每月生活费、交通费,所剩无几,生活都有困难,更不用说谈朋友买房子了。于是这位老师坦言,现有的工资待遇,逼着他和他身边的老师们去做兼职,甚至教师成为一种兼职,做生意才是正职。加之当地绩效考核有失科学,挫伤教师群体积极性。据悉,当地一般的操作方式是不分工资高低,一律拿出教师工资的30%,用以校内统筹。这一方式,激起了教师群体的强烈不满。教龄长、工资高的老教师首先不同意,为什么我的工资要拿来奖励年轻老师?班主任做得好,学校可以单独奖励,为什么要拿我们的工资去奖励呢?既然如此,下次你还是不要做好了!你发表文章是好,为什么也拿我的工资做奖励?既然如此,你下次还是不要写了!相比地方公务员待遇,教师工资待遇一般,加之有失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严重挫伤了教师群体的积极性。

难在“没有抓手”。据悉,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三不准”,即作为校方或老师,不准轻易开除学生、不准留级、不准打骂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学生细致入微的呵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使得老师束手束脚,失去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

关于打骂学生一说,一位资深教师坦言:

首先,没有几个老师专门以打骂学生为乐,凡是打骂,一定是出于某种策略性目的教育学生,以前都有戒尺,九十年代也会打骂学生,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敏感呢?

其次,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只是其中一种粗暴却有效的惩罚方式,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老师奖惩学生的所有行为。当老师不再打骂学生之后,现在最经常的方式就是抄写作业和罚站,最多就是假装打学生,但失去了敬畏之心的学生,有时反而在老师面前调戏老师:“老师,你敢打我咩?你敢打我咩?”令人啼笑皆非。

最后,要看到体罚的积极意义。

笔者也是一路被打骂过来的,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我们的数学老师专门用金属电线一折两段,合并到一起,别的地方不打,专打耳朵根部,打一下,足以让你记住一切教训,我被打的唯一一次就是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为此被打了一下,但非常有效,一下子记住了,而且那时候挨了打还不敢和家里人说,否则家里人很可能再胖揍一顿。

现在刚好反过来了,首先老师不会轻易打骂学生,其次打骂学生之后,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先拿老师是问,搞得老师没有一点尊严。这种情况下,试问:谁还愿意当老师?

4.难在“没有时间”。据悉,作为老师,教育外工作繁多,一是应对各种检查,二是参与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以前是计划生育,现在是精准扶贫、农业普查,专注教育时间不足,不愿意做又不得不做,难以保障教学时间的纯粹性。

(二)家长难配合

对于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家庭而言,农业剩余极其有限,为了更好地生活,应对家庭开支压力,满足家庭生活和发展需要,打工经济已经成为生活必备。打工经济这一家计模式下,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年人留村生活,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照料并在本地接受教育,于是隔代教育应运而生。

隔代教育,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但也仅限于此。同时,衍生出三大问题:

一是用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教育孩子,只管穿衣吃饭,至于孩子心理问题等,关注不够;

二是溺爱严重,所谓隔代亲在孙代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心态下,使得爷爷奶奶对对学校的教育方式空前敏感,稍有磕绊,很可能就小题大做,兴师问罪;爷爷奶奶一般难以拒绝孙子孙女的要求,比如问爷爷奶奶要零花钱,一哭就给,一闹就灵,拿到零花钱之后,上学前后,便拥挤进学校的小卖部,买辣条,买冰棍,至此,辣条一族盛行。此外,不论是孩子父母,还是爷爷奶奶,自身受教育程度也极其有限,辅导有心无力,想配合学校教育也难以实施。在教育内容的难以配合,此为其一。

更为关键的是,家长对教育过程大惊小怪,致使老师动辄得咎,成为继警察、医生之后的第三个高危行业。

据介绍,桂北F县有一学生不认真学习,考试时趴在桌子上睡觉,于是老师推了学生一下,可是没想到这位学生患有脱发症,大块的头发脱落了下来,本和老师关系不大的事件,没想到这位学生和家长一道,要求到省内最好的医院检查身体,让该青年老师措手不及,很是受伤。

据悉,还有一部分家长,送孩子来时说得很好,让老师该打打、该骂骂,可是老师真这么做时,家长就忘了之前说过的话,一窝蜂地来找老师的麻烦,这一点,也是让当地老师哭笑不得。在教育态度和方式上难以配合,此为其二。

有基于此,打工经济下,父母不在家,使得父母没有时间配合;爷爷奶奶主导的隔代教育,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且溺爱严重,使得家长没有能力配合;当下孩子身上的关注越来越多,家长变得非常敏感,对孩子的爱,冲昏了父母对教育的理解,使得父母难以像之前一样配合老师教学工作,非但如此,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则小题大做,向老师兴师问罪。

也难怪有老师向我们感慨:“现在的家长,讲法不讲理!”言下之意,就是目前家长和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相关规定倒是非常熟悉,并可据此保护学生的方方面面,不可谓不细微,反倒是不讲道理,想问题、办事情,不分青红皂白,不辩好坏美丑,先对老师兴师问罪,这一点,让老师们非常受伤。

(三)校方难调动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对于教育工作、老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也有诸多无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教育之外的检查和中心工作繁多,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负担。以当地莲塘一中为例。据悉,该校每年要备检很多活动,安全、食药监、消防、卫生等,档案材料都要很多。此外,除了例行检查,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也要参与其中。乡镇工作的特征就是人少事多要求高,在乡镇干部应接不暇的时候,乡镇范围内所有吃财政饭的工作人员,往往成为动员的工作对象。近期正在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每个老师均有参与。此外,当地的农业普查工作,老师们也承担了一部分。检查工作和中心工作进校,在增加校方管理负担的同时,也分散了学校原本稀疏的管理资源。

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三不准政策,不准辍学、不准留级、不准体罚打骂学生,使得校方和老师失去了惩罚学生的有效手段。不准留级和辍学,使得学生不分好坏美丑均一律往上推,导致教育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教育分层作用不明显;不准体罚学生,使得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畏之心,更有甚者会出现学生调戏老师的现象。反观目前惩戒学生的常用方式,无非是罚站、抄写作业,对学生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在部分媒体用心良苦的舆论导向下,惩罚等于体罚的观念盛行,校方失去了惩罚学生的有效手段。

三是校内30%绩效工资统筹方案,严重挫伤教师群体积极性,使得校方失去了调动老师的有效抓手。据当地多位校长介绍,关于30%的绩效工资,学校老师们意见很大。老教师群体说,我们教龄长、职称高、工资多,可为什么拿我们的工资来激励年轻人呢?班主任工作优秀,得了校方奖励,其他老师会说,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学校可以单独拿钱奖励,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工资呢?授课老师发表专业论文,其他老师同样会说,既然拿我们的钱来奖励你,那你还是不要写了!绩效工资校内统筹,在同一块蛋糕上变换分配方式,总有一部分群体不满意,操作不当,引发教师群体的分化,激化教师之间的矛盾。

有基于此,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百般呵护下,新闻媒体和部分专家学者也强调并放大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却忽略了教师群体的微妙变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身上的关注与爱越来也多,盔甲越来越厚,使得学生肆无忌惮;同时,在基层教师群体工资待遇改善有限的总体局势下,老师身上的负担和要求却越来越多,教育期待也一如往昔,如此以来,老师们束手束脚,难以安心施教。

最终的结果就是乡村地区老师一定是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维持最低水平的教育供给。作为家长,重视教育者,千方百计将孩子往县城送、往私立教育机构送,其结果就是私立教育和城市教育取代乡村义务教育,其代价就是高成本;不重视教育者,其结果就是学生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到初一初二便辍学打工,重复着父辈们的脚步,现代版放羊娃故事继续上演,义务教育空转,国家投入打了水漂,长此以往,不堪设想。

二、中国乡村教育,向何处去?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有三:

一为师者赋权减负

适时调整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充分尊重并给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力,可以退学、可以留级、更可以策略性惩戒学生,不必大惊小怪,哪一位不是这么过来的,有敬畏方有尺度方圆。

减轻教育行业之外的负担,中心工作少参与,额外工作少安排,当然,工作之重,根子在上面,这需要地方政府的自觉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警醒,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压垮了教育,再站起来就更困难。

减轻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社会和家长善意对待教师,尊师重教不能沦为一句空话,一方面可以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入手;另一方面更为关键,那就是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非常事件,一定要据实处理,不要一出事就息事宁人,问责老师以成全少部分家长的无理要求。要给教师群体以安全感,而后方有尊严感。

二为家长平心静气

作为家长,需要正确看待教育过程中的惩罚现象,孩子需要教育,家长更需要教育;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方法教育时,要充分相信老师,不要把老师当仇人,今天看不起老师,明天就有人看不起自己。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家庭未来。

此外,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乡村家庭而言,从古至今,知识改变命运,从来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其他路子的可选择性,但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阶层流动,教育无疑是根本之策、人间正道。放弃了教育,等于放弃了未来。

三为教育正名

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读书一定有用;天地国亲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一定要敬畏和尊重;三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不要无限扩大,更不要动辄得咎,否则就是自毁长城、自绝后路,没有了发展性的教育,国家没有出路,家庭没有希望,个人注定不入主流,大量的濒临绝望的底层群体,未来发展如何,关系每一位国人的日常幸福。

有基于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严峻性——老师难教、家长难配合、校方难调动,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基础教育的硬地位与国家高投入和教育低成效所形成的实践悖论。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积极作为,为教师赋权减负、为家长平心静气、为教育正名,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义务教育公办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民办教育发展,满足农村家庭层次多样的教育需求,为乡村社会提供更具质量的教育供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改研究(微信公众号)2018-06-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