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来自浙江省庆元县的安南乡、竹口镇、隆宫乡、岭头乡、举水乡、江根乡、龙溪乡,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的铁山镇、岭腰乡,松溪县的茶平乡、旧县乡,宁德市寿宁县的下党乡、托溪乡,在安南乡成立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挂牌成立乡村振兴联盟发展促进中心。
“浙南闽北的这些乡镇,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都基本相同,一直单打独斗很难做强做大,如果能通过联盟形式,就能更好地开拓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提升合作层次,促进联盟乡镇抱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说起成立联盟,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安南乡党委书记范修飞举了个例子,“就拿安南来说,目前庆元县的安南、隆宫和政和县岭腰3个乡,是三大毛竹主产区之一,毛竹面积超过20万亩,目前这一带已经逐步形成一定的集聚功能,不但解决了附近竹农卖竹难问题,就连较远的武夷山,都有竹农的毛竹流入到这个区域进行交易,这就体现出了联盟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对基层乡镇,尤其对边界乡镇,是一个最大的利好,但如何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机遇,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抱团发展成了组织的难点。”范修飞乐呵呵地说,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年初他与临近3个乡镇协商共建联盟后,多个乡镇竟十分认同,闻讯要求加入,成员一下子增加到13个。
根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乡村组织等联盟重点合作领域,被写入当天签署的联盟组织章程,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安南乡乡长瞿思胜表示,安南乡与岭腰乡正协商共建一个规范化珍稀食用菌种植基地,安南出技术、跑市场,岭腰出场地,人员和资金共出。
为了加强联盟的效应,两省四县13个乡镇的负责人还专门做了考察。下党乡乡长、副书记项忠红认为,这一次闽浙两省乡村联盟的首届会议,对浙南跟闽东北县市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特别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以及乡镇,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联盟的成立,还将推动形成一个“3个多小时车程、可旅居一周”的浙闽边界乡村游新线路。
此外,据联盟章程,成员单位将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商讨重大项目与重大措施;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座谈会,交流具体事务,共谋浙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联盟的启示
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给大家留下的宝贵启示。希望未来有更多地方能有类似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近日,分别属于浙江、福建四个县的13个乡镇,坐在一张桌子边,结成了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这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可谓是一种创举。
该联盟包括浙江的庆元县和福建的政和县、松溪县、寿宁县等四县13个乡镇。这13个乡镇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方言相似,可以说结成联盟有很好的地缘基础。此外,这些乡镇都坐落于大山深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相近,但体量都不大,都存在边界纠纷调解难、村级规划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良好的地缘基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又相似,这给结成联盟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国内,像这样的乡镇其实并不少,能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结成联盟的却不多。因为边界的管理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如果地处山区,更是难上加难,比如交通不便、执法力量薄弱、两地协调困难等,都容易给彼此合作带来隔阂。而这13个乡镇能突破困境、走到一起,可见相关部门是动了脑子、下了决心的。
那这13个乡镇为什么能把这件事办成?除了共享地缘优势和面临共同挑战外,最重要的是这些乡镇的管理者都对乡村振兴这个宏大命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管理的乡镇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这些才是让大家最终坐到一起的黏合剂。
联盟的成立可以看作一个重要节点,说明彼此已经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怎么干了。这13个乡镇的老百姓能否最终得到实惠?之前面临的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这个联盟能否成为其他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本、为其他地方提供有益借鉴?最后都落在这3个字上:如何干。
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个“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成立之初,联盟就被冠以“乡村振兴”之名,可见13个乡镇的管理者在这一点上已达成明确共识,接下来联盟所有的工作都要紧扣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中心。
发挥比较优势,抱团发展。国际贸易之所以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就是因为各国资源禀赋、产业分工不同。以我所长,补他所短,方能实现多赢。同理,这个联盟中的各个乡镇虽然在自然资源、产业类型上有相似性,但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比如,联盟成员正在构建一个高效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这样就可以在联盟内优化劳动力、商品、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有的乡镇可以出技术、跑市场,有的乡镇可以出场地、出人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建立协同机制,畅通沟通管道。联盟毕竟刚成立,在具体操作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这需要建立联席会议之类的沟通机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机制保障。此外,沟通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比如跨界污染和纠纷联动处置机制、边界区域的综合执法等都可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来,提高效率、减少纠纷或推诿。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口号。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浙闽边界联盟给大家留下的宝贵启示。希望未来有更多地方能有类似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江日报2018-05-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