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平时面对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尤其近几年,基层工作多、任务重、条件苦、压力大,部分基层干部出现了“懒政”现象。
基层懒政人员基本分为两类:一是“老油条”懒政人员。此类人员大部分为长期在乡镇工作,没有被提拔使用的干部。他们资格老,年龄大,闲在政府机关整天无所事事,偶尔领导安排做点事情,领导要亲自去请。二是年轻刚来的懒政人员。这类人以不会干为由,根本做不来事,偶尔领导安排一些工作也是推诿拖拉,效率低下,领导懒得管他,因而懒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懒政”之所以能形成,其背后必然有着让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和空间。
一是宗旨意识筑牢不够。有些干部虽然身在基层,却未能将自己真正融入到群众当中,沉不下身子,静不下心,与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厚,习惯于往上看、接天线,内心有图安逸、怕吃苦的想法,遇到困难不愿意干、不肯干、不敢干。
二是领导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只热衷于做看得见、有成效和能够立竿见影的工作,片面认为抓思想、提认识、转作风的工作只是可有可无的“软件”,因而不管不问,任凭干部“自由”发挥,最终导致出工不出力、不出活、不出彩,进而衍生干部“懒政”。
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流于形式,不够有力,有的基层单位党组织软弱涣散,好人主义盛行,怕得罪人, 对干部疏于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理的不处理, 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 不到超越违纪违法的底线不教育不处理。
基层干部的工作是直接面对群众,其各项工作做法直接被群众关注,其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所以,从基层整治懒政作风,促使每一位基层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展现新形势下的新作为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强化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全面落实好主体责任作为关键,抓实了主体责任和抓严了“关键少数”就等于切中了“懒政”的“主动脉”。
二是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想问题,办事情,做服务的首位;心系群众,贴近群众,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百姓,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目的,把为群众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日常工作纪律,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充分运用“四种形态”对干部懒政有针对性地进行曝光、教育、处理。切实让行使权利之人,心中有戒、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一心一意为人民,凝心聚力求发展,不为历史和现实所淘汰。
(作者地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