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树凯: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 作者:赵树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4-10 录入:王惠敏 ]

 ——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丛书出版座谈会文字实录

很高兴参加这个会。首先祝贺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丛书出版,祝贺英洪,祝贺出版社,这是农村改革发展研究领域重要成果。

我对英洪还是比较了解,十几年前我们就认识。我对他的研究态度和研究的精神很赞赏,很钦佩。他上期就钟情于研究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权利问题,出了这套4本《农民权利研究》从丛书。这几年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又完成了这6本书。他带领着研究团队一起努力,一边调查研究,一边负责行政工作,很辛苦。他做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有一种使命感和情怀。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做研究、写文章不是为了什么功利性东西,就是为了心灵的某种召唤,为了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学问越能做好。

我谈谈对这个书的理解。我觉得这6本书是上一次那4本书的继续深化,或者是个姊妹篇,前面4本是关于农民权利的研究。实际上,英洪把农民权利在上几本书里面已经展开的问题,放在北京市的城乡发展背景下又做了一个展示。我个人感觉来说更具体、更实证性、更接地气,也更有政策的应用价值。

另外,这套书立足于北京市的发展经验的总结分析,这是很有价值的。北京市的城乡发展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年到20年,这项目研究集中探讨北京市的农村发展问题,都可以给全国提供很多经验。英洪聚焦大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研究,也为他的理论研究打下很扎实的基础。现在改革到了现在阶段,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基本原则,中央有统一的要求,但是发展经验要有地方探索和突破。

聚焦农民权利,这是英洪研究的基本特色,这套书对我们研究农民权利也提供了重要启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过去的40年,我们一直在总结改革的经验,今年下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陆续推出一些关于改革40年的重大活动。纪念和总结改革四十年,官方的、地方的、高层的、民间的学者都在做贡献。这个时候出这这套丛书,我觉得对农村改革40年的经验总结也很有意义。

总结改革40年,能够增强四个自信,还有对于改革的自信。当然,总结过去也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信,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因为现在改革进入了一个阶段,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好多问题比原来还严峻。所以在这个时候出这样一套书,总结这些经验。张英洪的学术思考对我们当前乡村振兴、对下一步推进改革都很有意义。

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就是因为尊重了农民的创造精神和选择权利。小岗村的故事集中说明了这个道理。农业采取什么样的责任制形式,农业如何发展,农村如何建设,一切要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1981年7月万里副总理听取农委部门的汇报时候说,他自己长期不搞农业,从解放后就没搞过农业,在建设部工作,在北京市当十年常务副市长,说自己不知道怎么搞农业,但是,他知道中国农民是有创造性的、有智慧的,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和选择权,农业和农村才能发展好。所以,总结改革经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真正把尊重农民的权利、尊重农民的选择贯彻到底,这样乡村振兴就找到了根本的立足点。如果学者和党政领导以为自己什么事都比农民聪明,让农民非按照自己的设计去走,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经验,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选择权利,让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智库网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