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推进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新路径。在改革开放前40年里,我国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发展城市建设,而现在这个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城乡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城乡的协同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推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推进区域平衡性发展,着力点更要关注城乡两端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城市区域发展中,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2015年,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市与乡村统筹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城乡统筹委)参与了河北省阜平县“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协助县委、县政府统筹运作,对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整体布局,按照“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逐村逐点做好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整体搬迁整合、改造提升和就地城镇化三种主要方式,从农村根本问题着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通过多项配套措施,使农民脱贫致富。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以下经验及体会。
第一,扶贫工作的系统实施,要通过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支撑。
城乡统筹委发挥智库作用,与县委县政府共同谋划,提出全域规划、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规划理念上遵循城乡统筹、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上遵循治山理水、红绿联动、乡土建材的原则,在建设实施上遵循施工到户、规建一体、集成服务的方法,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上,探讨乡村治理、机制建设;提出的规划设计项目化,并实现项目落地指标化。
第二,因地制宜把脱贫攻坚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
阜平地处太行山片区,县域内用地形容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建设用地紧张,不适合大规模的园区建设,亦可说山地、坡地、林地等景观资源丰富。前期研讨明确了借助脱贫攻坚工程契机,真正实现阜平地区文旅产业兴旺发展,需要充分挖掘阜平地区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乡村景观资源和交通资源,对如何将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与脱贫攻坚融合到一起的问题进行整体策划,成为指导各乡镇、各村发展规划定位和建设实施的重要支撑。
第三,做好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以陪伴式的服务深入一线工作。
城乡统筹委与县委县政府形成三级联动的有效工作机制:第一级组织为县委县政府和协会的顾问专家组,主要从事顶层设计、政策分析;第二级是阜平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美丽办、扶贫办)和协会派驻的项目部,主要负责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各项工作进度安排;第三级是推进组,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全部参与进来,共同进行,建设、规划、发改、水利、交通各司其职。
城乡统筹委将所有的工作团队和设计团队派驻在乡镇里、村子里,顶层的研究团队也要走访到村。只有和农民融合到一起,他们才相信我们,我们做的事情才符合他们的心愿。
第四,坚持脱贫攻坚建设工程与特色地域文化环境融合。
通过深入的乡村风貌调查,我们提炼出“石基础、黄泥墙、盖青瓦、上木梁、小披檐、花格窗、三合院、老柴房”太行山片区典型的房屋风貌特色。在改造提升项目和搬迁建设新房子时,要尊重原始的村容村貌,传承太行山区域建筑文化风貌。
第五,“量身定做”产业扶贫方案,扶贫要防止返贫。
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把产业引进来农民就能参与,有的村子里许多农民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村子里越是贫困户劳动技能越差,所以我们必须量身定做脱贫方案,制定技能培训计划,产业进入前做好扶智工作。同时,借助于传统文化复兴,新建和恢复乡村文化设施,全方位营造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环境,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服务特色文旅运营,发展新的文旅业态,提供乡村型就业岗位。制定全县logo品牌,让这些地区具有可识别性,能够营销自己的品牌,融入商业价值体系,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防止返贫。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最终要实现村的美丽生态化、镇的新型产业化、城的融入乡村化和国的城乡一体化。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8”分论坛三“脱贫攻坚、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议题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