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俊鹏:乡村振兴,为何,何为?

[ 作者:李俊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05 录入:王惠敏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是陶渊明的田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田园。

回归田园,是每个国人的向往!

如今,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实际上,也正是为国人重新找回这久违的乡村田园风光和生活。

如此重要

乡村振兴是当下和未来时期一项国之大事,这点毋庸置疑!

十九大报告中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核心主线;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专文颁布;

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下好这盘大棋!

对一把手来说,振兴与否,升迁罢黜,一线之间!

对农民来说,改革红利,今非昔比,得偿所愿!

对投资者来说,商机无限,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对象VS趋势

1、对象

乡村振兴不等于逆城镇化,不是将所有乡村全部复兴,必须正视,大多数乡村逐步消亡是发展规律、是必然趋势。

从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依据201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乡镇31925个,比2006年减少8.1%;村委会和涉农居委会596450个,减少6.4%;自然村317万个,减少3.8%。也有一种说法是,自2002 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52万个,十几年间减少了110万个自然村;无论哪组数据准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乡、村组织数量减少。

比较认可李昌平所提的三分法,也就是未来处于都市区或城市近郊的乡村将纳入城市,数量约为三分之一;处于偏远山区、生存条件较差、空心化严重、规模小、发展潜力有限的村庄,逐步消亡,数量约为三分之一;剩余的则是地域特色突出、产业基础较好、规模体量较大、发展潜力大的村庄,约为三分之一,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如果依据第三轮农业普查数据则约为100万自然村。

因此,乡村振兴中避免一刀切,全面铺开,再成为新一轮新型农村社区或者合村并点运动。同时,在推进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逐步推进。

2、趋势

同样是“三农”问题,但是新时代的“新三农”与传统的“旧三农”存在极大差别。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形态已经由原来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逐步向各类新型业态转变,诸如农业自身的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围绕农业的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乡村度假、休闲养生、农业品牌;农产品则遵循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逐步演化;农民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原住民——第一代农民工(50后)——第二代农民工(60后、70后)——第三代农民工(80后、90后、00后),与农业、农村关系、观念在变化,归属意识逐步淡薄,农村社会正逐步由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社区化社会转型;生产也在逐步变化:人力、自然力——机械化——大型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智能化;与此相伴随,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总之,依照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族化、行政化或者部分地区的强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所以需要采用新的乡村治理模式,需要由传统的乡村管理向乡村治理转变,尤其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目标VS内容

1、目标

乡村振兴属于典型的目标导向。

中央在十九大报告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虽然从内容类型来看,与2005年新农村建设中所提的二十字方针类似,但是又具有极大的差异。

从背景来看,十六大时期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方针”,实质是基于城乡矛盾不断激化背景下所被动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策略,根本的落脚点是使乡村更好地为城市服务;而十九大所提出新的二十字“总要求”则是面对新时代所主动提出的新战略,根本的遵循是城乡共荣。

从内容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方针,这实际是满足乡村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对应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所设定;十九大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则是站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无论从发展水平、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主体和发展时序上都与原二十字总方针发生了很大变化。

2、内容

弄清该问题,首先需要解构乡村。从本质上来说,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一种村庄聚落形态;二分法的话,核心是由人和地两种基本元素组成;进一步深入,三分法的话,也就是由人、产业、空间三种要素构成;四分法的话,则是人、产业、空间和制度四种基本要素构成。

因此,无论是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所提的二十字总要求,还是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所提的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实质上都是围绕四种基本要素展开。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村庄整治贵在功能提升,避免大拆大建;培育乡村特色,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策略;进行土地整理,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完善村庄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进行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生存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如何振兴

正如“乡村振兴”字面所述,核心是培育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改变以往“输血”式发展思路,增强“造血”功能,由被改造客体变为发展主体,这正是与之前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区别。

无论当前及今后的脱贫攻坚,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墙体粉刷、立面改造等所谓的‘穿衣戴帽’式村庄整治,而应是以系统论和阶段论视角来全面立体审视,核心在于培育村庄发展动力系统。

根据前面章节对乡村构成要素的分析,实际上村庄发展动力系统由八大动力构成,进而分为内生动力系统和助力系统,其中内生动力系统核心在于构建新产业体系、新治理体系、新金融体系、新农民阶层;助力系统则包括新村落、新景观、新文化、新设施、新邻里和新生活;培育内生动力机制是根本!

1、新农民

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村庄原住民,其中需要更重视农民代际之间差异,从而因人而异满足不同需求,尤其加强对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营销等多元技能培训;一类是未来的潜在城市居民,该类居民才是真正能为乡村提供增值收益的重要群体,要在建设和设施配套中重点满足。

2、新产业

从农业内部结构中顺应由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转化的趋势;从产业间结构中顺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趋势;从产业技术构成中顺应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集成趋势。

3、新金融

由原有的农业融资难向政府金融辅助、社会资本注入的新型金融模式转变,同时注重内置金融、普惠金融等新类型金融模式探索。

4、新治理

核心是构建3大平台,即(1)金融创业平台:借鉴郝堂内置金融模式,盘活村庄集体用地和村民闲散资金,保障村民基本生活医疗;政府建立产业创业基金,从外部支持村庄建设。(2)现代组织管理平台,构建“统一产权、财权、事权和治权”的村社一体化共同体,共同体集“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和村庄治理”三种职能于一体,民主自治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发挥村民积极性;(3)现代村民提升平台,设立村民培训平台,定期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与农业高校合作,通过现代农业实验田建设,提升村民对现代农业认知度。

5、新村落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纽带,通过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村庄居住品质,尤其注重乡土建筑风貌挖掘,独居乡野气息和地域建筑风格,同时又区别于城市建筑,切忌大马路、大广场。

6、新设施

优先完善道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推进厕所革命,配套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实现乡村设施现代化和城乡设施互联互通。

7、新景观

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田园风光。

8、新文化

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构建既传承历史和优秀农耕文化,又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把握要诀

1、空间尺度

国家层面着重制度层面构建,省级层面着重政策内容制定,县级层面着重乡村编制单元的指引,核心解决5个“最”:(1)最后一环:村庄聚落;(2)最后一公里:交通出行;(3)最后一圈:公共服务;(4)最后一群:弱势群体;(5)最后一级:农村产业。

2、十大关系

当今乡村建设继民国乡建试验以来又一黄金时期,需正确处理:乡村凋敝与乡村复兴、企业引进与乡村殖民、乡村精英与乡村霸权、乡情淡漠与乡风再造、村民自治与形式民主、千村一面与特色重塑、生活富裕与阶层分化、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扎堆扶贫与乡村治理、农村改革与“畸形双轨”,简称“论十大关系”。

3、避免重村轻城

需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逆城镇化,乡村数量逐步缩减是大势所趋、必然规律,分区分类思维要牢记,切不可盲目重村轻城,解决乡村振兴根本之道在城,城乡融合系统思维是关键!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表明,凡是区域经济整体水平较高,乡村与城市和区域良性互动,更利于推动乡村地区振兴;反之亦然。

4、切忌规划机械套用

脱离乡村发展阶段和地区发展实际,盲目的批量编制规划和机械套用发达地区乡村规划的做法,必然导致规划内容与乡村实际发展诉求出现错位,最终,使得乡村规划沦为政治工具,脱离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本质特征,乡村规划难以服务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5、切忌投机、运动化

经由1号文加持,乡村振兴正式加冕,必将成为继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之后,2018年各界大炒的概念、投资圈热捧的风口;但是调可高、心要沉、步要稳,避免沦为投机炒作,切忌一刀切、全面铺开,沦为新一轮造村、社区运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鹏视野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