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朱大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

[ 作者:朱大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31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农业文化对农业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要在传承传统农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包括“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遵循规律尊重农民”、“尊重自然生态”、“自强合作”、“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等。

关键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指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科学认识等具体内容。其中关于农业生产与生活的价值观念具有核心意义。农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通过物质传载、书籍记录、心传口授等方式逐代传承和固化。农业思想、农业文化同属于农业产业的上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民族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性、同一性和一致性等特点,对农业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指导意义。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不能割断更不能停滞,继承传统农业文化与弘扬现代农业文化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的历史已超过了万年。在世代农民辛勤耕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农业文明。农业文化是农业文明中的核心部分。在近现代,中国处在了落后、赶超的历史阶段,农业产业也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现实的差距冲击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自信,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否还是先进的?是否还是要坚持和发扬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还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在传承传统农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用和发展,推动乡村战略的实现。

一、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重农务本”的理念,弘扬“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的理念。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强调“重农务本”的理念。农业是衣食之本,是古代社会强国之本,重农务本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吕氏春秋》中的“上农”就是“尚农”、重农之意,强调“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齐民要术》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宋朝司马光认为,“农乃天下首务”,“食乃生民之大本,为政之首务”。我国历史上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活动,把与农业相关的事务看作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春气始发之际,帝王都得先亲耕第一钹,所谓“遍诫百姓,纪农协功”。如汉文帝在《桑耕诏》中说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元世祖即位后就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扬末”。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农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的理念。农业可以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任何国家的粮食供给若依赖于国际贸易,都是危险的。农业是工业等其他产业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剩余人口可以为发展其他产业提供劳动力,农业人口又是其他部门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可以为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多次提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当前中国正处于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农业仍然为基础产业之外,还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与我国整体的信息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战略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才具备坚实的人口基础;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只有借助信息化,才能实现小农户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顺畅销售,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现代化程度的“试金石”。

二、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仰天敬地爱人”的理念,弘扬“遵循规律尊重农民”的理念。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强调“仰天敬地爱人”的观念。天、地、人,我国古代合称“三才”。《吕氏春秋》“审时”篇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这一论断标志着我国以三才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汉《汜胜之书》开篇即提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由于古代生产能力比较落后,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仍不足,在“三才”关系中的“人天关系”、“人地关系”,人较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仰天敬地。在《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的“三才”理论中,提出两对重要关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即提出重要的“人天关系”和“人地关系”。在“人天关系”方面,其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认识到“天”具有不可抗拒性,而且突出强调“天”对农业生产具有强烈支配和制约作用,提出“时至而作,渴时而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力作用逐渐增强。南宋陈旉在《农书》中提到“在耕稼,盗天地之时利”,把“人天关系”提到一个新的重要高度。元代王祯在《农书》提到,“人与天合,存乎其人”,明确提出人对天的能动作用,“与天合”。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提出,“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逾力者,虽劳无功。” 第一次提出了“力足以胜天”的重要命题。人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逐渐得到重视。

传统农业文化中“爱人”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天、地、人”的关系中,更体现在惜农、悯农的理念。汉文帝在《劝农诏》中说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税之半。”这一诏令不但强调重农,还劝导农民种树,体会农民的疾苦。传统农业文化中“爱人”理念还体现在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建立了“农师”制度。《史记·周本记》记载,后稷名弃,是黄帝的曾孙,“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汉代在官制上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司徒一类的“劝农官”,建立了由官府领导的农业示范、培训、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农业教育制度。宋代宋太宗建立了农师制度,农师承担教习农事和督促农民的职责。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遵循规律尊重农民”的理念。农业同时受自然规律、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多重调控,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是与第二、三产业显著不同的。在自然规律方面,农业的主要生产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受自然环境影响,具有地域性和波动性;农业生产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经营特点,农业生产不能像工业化式的“流水线”作业,农业劳动监督成本高;劳动力投入需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不同于工业。农产品的需求规律直接影响着市场规律,一定时期内人口总量是相对稳定的,每个人的胃容量和身体面积相对固定,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农产品具有强烈的需求刚性,导致价格弹性弱;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刚性的需求,普遍采取各种农业支持政策和贸易保护策略,国际市场阻碍多、波动大。农业自身的基础性,加上这种多重的矛盾性,只有充分遵循农业规律,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观念,传统农业是有效率的,但历史上农民作为“好人”并没有得到“好报”。中国农民数量多、文化素质偏低,这是现状;但农民是农业现代化过程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最有价值的要素,必须要从社会文化、政府政策、民众心理上尊重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民“好人得到好报”。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仅仅是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而是要通过这些手段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最终要让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是交织在一起,农业现代化需要一部分传统农民成长为新型农业主体、职业农民,一部分转为城镇居民,即“人的城镇化”。要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统筹政策,将进城农民“贫民化”的教训。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农民,避免对农业的歧视,才会采取立法、资金支持、有效组织、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培训形式等相应的措施。

三、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顺应和谐”的观念,弘扬“尊重自然生态”的观念。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强调“顺应和谐”的观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三宜观”,是我国传统农业中主要的生产经营理念。《吕氏春秋》“上农”四篇奠定农业生产“三宜”原则的基础。汉代汜胜之提出:“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重禾……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 首次把时宜、地宜和物宜结合起来。北魏贾思勰则把“三宜”原则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紧迫的时间性。中国传统农业强调重农时、惜农力,注意休养生息、轻赋薄徭。顺时而作、农事为先几乎是中国古代社会一贯遵循的原则。传统农业文化中把农时因素放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吕氏春秋》中强调要“敬时爱日”。在年度时间内要遵循二十四节气开展农业生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天则是晨出暮归,“戴星而作,戴星而息”。《汜胜之书》中还指出“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即顺时可以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取得更大的收益。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总结了农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他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指出适时与否的截然差别在于“用力少而成功多"和“劳而无获”。

传统农业对自然资源的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主张适度取物,以便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持续的耕地地力是农业持续进行的关键保证。中国传统农业一直倡导耕地用养结合的理念,“地久耕则耗”、“地力常新壮”,探索出一系列养地措施,主要表现在以耕养地、以种养地、以肥养地和以田养地等方法。在施肥方面,还强调“因地施肥”、“因时施肥”和“因物施肥”等。种养结合模式也可以到达土地用养结合的目的,比如稻鱼共生的耕作和养殖方式。对于自然资源,《吕氏春秋》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以时禁发措施。规定只有在合适的时节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采伐,其它时间则都予以封禁。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尊重自然生态”的观念。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前提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是科学理性的升华。人类的命运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效的现代农业带来的生态危机逐步显现,比如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生态农业日益得到重视,而生态农业的文化正是起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充分借鉴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如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同时发挥石油农业的优势,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相关环境的平衡与和谐。有机农业也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有机农业不是单一的作物种植,而是种养结合、农林牧副渔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营养物质高效循环利用的综合农业系统。” 以规模效益为核心目标的石油农业、以产量为核心目标的绿色农业均遇到了环保问题、难以持续等问题,中国传统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日益引起重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发扬传统农业“顺应和谐”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生态”的观念,将传统农业的生态农作制、有机肥料等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四、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自给自足”的观念,弘扬“自强合作”的观念。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强调“勤俭自给自足”的观念。勤俭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 勤俭的习惯是与传统农业小农自给自足经济密切相关的。家庭成员的食物衣服均来自“男耕女织”的生产,《管子·轻重甲》载:“一夫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的生产习惯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上也同样强调勤俭,正所谓:“勤似甘泉水,俭似聚宝盆”。

勤俭也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农业在生产经营上强调,“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力不给而贪多务得,未免苟简之弊”;“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也”。勤俭是与传统农业集约化经营方式互为表里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多茬轮作,一年多收,间作、套作等方式,创造出蔗(桑)基鱼塘、猪沼果、稻鱼共生、蔗菜菇等集约化模式。

中国传统农业的经营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生产规模小,自主经营,男耕女织,具有自给自足的生产特征。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显著经营特点,也是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给自足并不完全排斥商品交换和经济合作,实际上自给自足包括家户自给自足、乡里自给自足、经济共同体自给自足、双重自给自足等不同的层次。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给自足观念仍有着实用价值,尤其是在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贸易政策等方面。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自强合作”的观念。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仍要提倡自强的理念。只有弘扬农业自强文化,才能够持久地进行艰苦奋斗,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精神基础。弘扬农业自强的文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精神要求。只有农业自强精神得到弘扬,才能真正做到放眼看世界,有效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经验。

分工与合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农业经济合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合作有利于提高单个主体的效率。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实现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利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开展农机作业合作,能够突破农业地域性、时间集中性等天然障碍。要有效开展农业的国际性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资源,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增加农产品出口,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五、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认识,弘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重视应用“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观念。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与小农经济密切相关的经营方式,而且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精耕细作是在农业实践中顺应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包括北方以防旱保墒为核心的旱地精耕细作,和南方以治水治田结合为核心的水田精耕细作。从历史序列来看,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主要是夏、商、周、春秋;成型期,主要是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臻于成熟;扩展时期,主要是隋、唐、宋、辽、金、元,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并逐步臻于成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期,主要是明、清。

精耕细作首先在种植业中形成,尤其是大田生产和园艺生产中,逐渐扩展到畜牧、桑蚕、养鱼、林木等领域。精耕细作技术主要体现在改善农业生物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在改善生产环境方面,重点是改进土地,根据“土宜论”和“土脉论”,综合运用耕作、施肥、灌溉、轮作、休耕等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在提高农业生物能力方面,重点是复种、间作套种、引种、育种、选种等技术。

传统农业实践中,除了精耕细作,还重视物质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处理后返田作肥料,充分利用作物间的物种关系,广泛开展间作套种、合理轮作、合理密植等,还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虫治虫。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强调应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农业的基本生态规律,必须要协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精耕细作正是在天、地、人“三才论”指导下的农业方式,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仍要走精耕细作的模式。石油农业偏重于以石油这个非再生能源为标志的外源能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农业的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人口总是不断增加,而耕地却不可能无限的开垦,所以从总体看,世界农业必然是要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精髓,避免盲从。

现代农业要充分尊重农业生态循环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对水、热、光、土的综合利用,利用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精耕细作、物资循环利用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机械、肥料、种业、农药有机结合起来,就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等优良传统的结合,应该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路径。

六、传承传统农业文化中“验之行事”的认识,弘扬“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

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对农业科技强调“验之行事”的认识。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是唯一起源早但始终没有中断过的重要因素。支撑中国传统农业不中断的重要因素是传承不断的农业科技。农史学家石声汉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尽管遇到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但从来没有由于技术指导的错误引起重大的失败。 北魏时,受长期战乱严重破坏的黄河流域农业亟待恢复,这时出现了《齐民要术》;元统一后,因长期战争破坏的农业经济亟待恢复,这时出现了《农桑辑要》和王桢《农书》。这体现了传统农业科技延绵不断的生命力。

实践既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北魏贾思勰提出“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这既是贾思勰自己的治学方法,也成为后世农家学者治学的方法指南。至明代徐光启,其研究农业科学的方法亦有特色,“尝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昧,随时采集,兼之访问,缀而成书。” 两位农学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采用了文献搜集法、实践法和调查采访法等三种科研方法,尤其注意“验之行事”和“躬执耒耜之器”的实践方法。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农业科学的工匠精神”。与其他产业科技相比,农业科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农业科技对象一般是农业生物体,要顺应其生长周期和规律,农业生物体的代际更新也有其规律性,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物差异显著,这就使得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区域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农业科技更加艰巨和复杂。

农业科技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呼唤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善于攻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农业和农业科技不乏工匠精神,现代农业科技更要弘扬工匠精神。只有弘扬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才能培养一大批甘于寂寞、长期专研的农业科技专家队伍,才能形成尊重农业科技专家的社会氛围。弘扬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弘扬农业科技的工匠精神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教育和扩展机制,有利于实现科学的农业种养殖、加工流通,推动农业效率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

作者简介:朱大鹏,蒙古族,男,内蒙古通辽市人,1974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博士。201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博士后出站。现就职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本文观点与作者单位无关,作者文责自负。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参考文献: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本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