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振兴乡村战略目标所需要的改革是和过去不同的改革。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振兴乡村战略是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只是手段。既可能改好,也可能改坏。这个世界上,多赢的改革是不常见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的改革比较普遍,或者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权利为代价而增加另一部分人的权利的改革比较常见。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是一个高优先级的战略,很多人说,关键靠改革,改革才是振兴乡村的动力。各级文件中都这么说。这话没错。但县乡领导们要明白,接下来的改革准备为哪些人增权利、增加他们的哪些权利才能实现振兴乡村战略目标?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改革动力是什么?在哪?如何聚积起乡村振兴的改革力量?
如果有人要改革,那么一定有人反改革。现在不是40年前了,如果我们泛泛的谈改革是振兴乡村的动力来源,改革有可能加速把乡村推向更加衰败的死胡同,或者把乡村振兴变成为极少数人的“后花园”,最终导致“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落空。这种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能性很大。
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县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准备出台的《决议》(草案)中的一段关于改革的文字:
“(三)以农村改革集成化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供销社规范建立社有资产管委会、田园综合体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用足改革红利,强化改革集成,恢复和壮大集体经济,激发“三农”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当我读完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中有些悲凉。“草案”语言文字混乱,思想也混乱。要改革的内容,与要实现的目标似乎是相反的。这应当引起警惕。一方面,前几十年实施以牺牲三农为代价的城市化优先、出口导向工业化优先、少数人先富的战略,为其目标服务的很多改革都是与当下振兴乡村战略相左的,但很多地方和部门短期内还将继续推进原来的改革。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层,“改革”的力度越大,乡村振兴可能越会偏离战略目标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改革是各种力量的博弈,是斗争,是实力的比拼。经过许多年的以牺牲三农为代价的改革发展之后,有利于中央振兴乡村战略目标实现的改革发展力量已经势单力薄,况且,我们很多掌握政府资源的部门干部们,已经习惯于和既得利益集团合作,有可能为人民而振兴乡村的海量政府资源,被假以改革名义而被既得利益者获得,变成有利于他们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反而加速“人民乡村”的衰败,或把乡村振兴变成一场“瓜分”运动。
总之,改革是个中性词,没那么神奇。改革既可产生红利,也可产生负利。要明白:实现振兴乡村战略目标所需要的改革是和过去不同的改革。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振兴乡村战略是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新时代开始了,要重新深入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革改革、再改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建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