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锋:浅议“要像抓计生一样抓扶贫”

[ 作者:刘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7 录入:吴玲香 ]

据红网辰溪站2015年11月13日报道,辰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周详11月11日下午在火马冲镇检查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时强调,要参照计生工作运作模式来抓精准扶贫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打造工作亮点,尽快建立县、乡、村、组精准扶贫四级管理网络和考核体系。此报道一出瞬间吸引了广大网友的眼球,点击量超过上万余次,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是因为周县长的一番言论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引起了社会共鸣。

计划生育与精准扶贫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于两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计划生育工作当成常态性工作,列入周计划,天天讲、时时抓,而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基本上是作为例行性工作,每月安排一次走访、简单地处理一些基本事务。二是工作人员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性高,即使单位和领导没有做出安排,也会自觉紧盯计划生育对象,严密布防、伺机而动;在对待精准扶贫工作时却是观望等待,等待上级部门部署和领导安排,被动地接受工作。

为什么同属基本国策,两者之间的工作推进和落实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两者的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和利用驱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第一、工作内容存在差异。就工作内容而言,计划生育工作相对简单,其工作对象是属地管理的具有生育能力的人员,主要是至49周岁止的已婚育龄妇女;精准扶贫工作比较复杂,工作对象贫困状况参差不齐,扶贫种类品目繁多,对应政策千差万别。

第二、工作机制存在差异。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国家也出台了比较成熟的政策意见,部门之间已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却在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相关的政策文件也比较分散,部门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阵,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河。

第三、利益驱动存在差异。计划生育工作利益驱动性强。计划生育工作曾经是“一票否决”的工作,其奖励资金和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即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乡镇干部职工发放工资和年终奖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财政奖励资金就多,干部职工的年终奖金就高,做的不好就是“一票否决”,不仅没有奖励资金,还要扣除年初的保证金,同时危及党政一把手的乌纱帽。精准扶贫工作却不一样,不仅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利益驱动不够强,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把握也不够准确,而且要实现贫困户真正脱贫而不再返贫的困难大、时效性长,光靠政府或某个部门、某个人用钱来帮扶脱贫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要实现贫困户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除了要有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作为支撑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进行产业扶贫,而产业扶贫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制约,有时是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对于精准扶贫很多干部职工无所适从、抓不住要害,干起工作来当然是盲从被动,积极性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前,要更好地推进和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即要像辰溪县周详县长说的那样把精准扶贫工作当成计划生育工作来抓,又要结合中央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的工作原则和当地精准扶贫的具体实际来谋划和推进。

第一、成立机构,完善机制。充分参照借鉴计生工作成功经验,在县乡(镇)村三级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选配好扶贫专干和扶贫指导员,构筑县乡(镇)村三级精准扶贫管理网络。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设置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形成精准扶贫工作“季季有调度、月月有考核、周周有安排、日日有落实”的制度化、常态化工作体系。

第二、整合资源,形成共识。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对应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比如,财政部门有专项扶贫资金,住建部门有危房改造扶持政策,民政部门有五保户扶持政策,社会保障部门有医疗救助扶持政策,教育基金会有贫困学生扶持政策,涉农部门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等等。由于各级各部门扶贫政策各有迥异且内容、标准和要求都有不同,没有很好的形成集成式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和宣传手册,给扶贫人员推进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扰,有时为了了解落实相关扶贫政策,扶贫人员不得不采取打电话或到具体部门咨询等方式掌握扶贫政策。因此,很有必要整合各级各部门扶贫资源,横向纵向收集、整理各级各部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汇编成册,扶贫人员和扶贫对象人手一份。

第三、把握政策,精准实施。要坚持国家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的工作原则,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做好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这篇大文章。要倍加重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修筑通村公路、解决安全饮水、整治河流沟渠、改造农村电网、开通移动宽带网络等,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基础。要倍加重视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坚持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生态产业发展道路,因地制宜选品种,创品牌;要遵循市场规律,依靠市场主体,发动和组织贫困户跟着市场主体干,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围绕市场主体转,走出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产业扶贫之路。要倍加重视盘活农村农户资产资源,借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拆股量化的机遇,深入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这些生产资料的模式和途径,让农村的所有资产资源都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推动贫困户富起来。要倍加重视增加贫困户劳务收入,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扶贫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贫困户以工代赈机制,为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增加劳务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中共嘉禾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