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1975年10月,留在梁家河的最后一名知青在众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中离开了这片黄土地,前往清华大学报到,开始大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这个“好后生”(陕北话,优秀的年轻人)将来能干什么,但是大家对于他的未来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015年2月,当这名知青再次回到曾经呆过七年之久的山村时,他的身份已是中央中央总书记,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核心。
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场合,这名知青对于这片黄土地的眷恋被反复地提起——“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发自肺腑的真切感言。他说,“在梁家河村的下乡插队经历,让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可以说,梁家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起点,是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信念的起点,是观察中国现象思考中国问题的起点;习近平治国方略的形成,中国梦的雏形,中国道路的构想,可以说都和梁家河有关系。
关于知青在农村的生活,出现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有的表述过于浪漫而不切实际,有的描述过于悲催而言过其实,真实的知青生活肯定是介于两者之间。对于这段知青生活,有的知青在人生的后半辈子表示了感恩,认为这段吃苦的经历对人生的成长大有裨益;而有的则将这一段经历视为人生的梦魇,愤恨不已。但毫无疑问,习近平属于前者。他到延川做下乡知青的时候,父亲已经被“打倒”,自己也被划为“可教子女”,做知青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自我流放,而要去的梁家河绝对是最艰苦的插队地方之一。但从1969年开年去,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七个年头里一个15岁的青年完成了人生伟大的转折。正如《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所讲:“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为什么在一个艰苦的山村可以完成这种人生转折?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可以看到,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艰苦地读书,以增长自己的才干;从过“四关”开始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知道了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做群众路线;也勇于坚持,从不放弃,要求进步,先后十余次提交申请,最终入团入党,还当上了村支书;能一心为公,为老百姓办事,赢得了大家的真心拥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小山村完成的人生积淀,为后来的鲲鹏展翅铸就了磅礴之力,而这力量的源泉就是乡村坚守中形成的理想远大、意志坚强、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几乎在所有人的回忆中都提到了习近平酷爱读书,他从北京带来最重的行李就是书,他几乎每天都在看书,白天有时间在看,晚上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点着煤油灯,脸都被熏黑了,却乐此不疲。他自己读,也动员大家读,把读了以后的感受讲给大家,深入浅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读书的范围极广,从哲学到经济到文学,从国外到国内,从古代到现代,可以说无所不涉猎,而且非常认真,注意触类旁通,所以不仅读得多,而且读得深,收获大。这种没有任何功利的广泛的深刻的阅读,在年轻时候就奠定了他的基本素养,也让他成为乡亲们心目中了不起的人物,主动向他求教。
在艰苦的乡村做知青,首先就要适应艰苦的生活,只有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从刚去的不会做饭,被跳蚤咬到浑身血淋淋,也吃不下饭,干不了活,到最后的能吃得顺口,睡得安稳,干活能拿10个工分,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适应,更是一种向群众学习的积极调整,为赢得群众信任打下了基础。当他干活也是一把好手的时候,群众会油然赞叹;当他待人随和、处事公道的时候,群众心甘情愿被他领导;当他出身不好无法进步的时候,是当地群众的拥护帮他走得更远。也就是在别人看来最谷底的时候,在他决心一辈子做一个梁家河农民的时候,他接连入团又入党,当上了村支部书记,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最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从而走上了更高的历史舞台。
有的时候,最考验人的时候不是逆流而上,不是勇立高峰,甚至也不是急难险重,而是为着无有的希望而努力,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刻苦坚守的强大精神力量。所有的知青都走了,他依然继续在农村埋头苦干;一次又一次的入团申请被退回,他依然不懈地向组织重新提交;每一次组织交待的任务都去创造性完成,不论有多么艰难困苦。社教运动派了很多工作组,他的工作最出色;派出去学沼气的人有很多,但建成第一口沼气池的却是他。他可以在一个村支部书记任上勇于担当,也可以在为群众谋更多福祉的前路上守望。命运的转折在这一刻开始,人生新的征程在这一刻开启。
伟大的人物我们总是难以望其项背,但可贵的精神却从来都是滋养我们成长的宝贵食粮。今天,我们不可能再去当知青,也不用再去住土炕,更用不着担粪挑水,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让艰苦的生活与我们渐行渐远,一些艰苦的岁月也正淡出我们的记忆。在今天,困难依然有,只是变了形式,可能不在物质上,更多在精神,那禁不住的茫然和无力感也曾伴随在许多人左右,特别是在这个巨变的年代。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应该保留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让其中的精神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行程。如果我们能从这本书的点点滴滴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能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平凡的人生求索,能从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中寻找到自己可以借助的工作方法,那我们的阅读就已经远远超过一本书的意义,那也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更深内涵。无论如何,我们还相对年轻,我们还将面临许多抉择,但梁家河当年的故事一定可以激励我们更加执着地前行,在服务青年、服务人民的道路上继续书写人生的应有价值!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