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樟树市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造血式”产业扶贫加快发展,笔者认为非公企业独具优势、大有可为。樟树市作为江西省工业强市,非公企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以上,上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一直以来,樟树市广大企业家包括引资落户的客商,始终坚持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通过“同心工程”“感恩行动”等多种途径和载体,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困难学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充分体现了“情义真”三个字。当前,全国扶贫脱贫进入攻坚阶段,樟树市提出要在江西率先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任务更重,尤其需要广大企业担当作为,进一步做到“情义真”三个字:
第一个字“情”,就是要有“家国情怀”。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不是一句空话,尤其作为企业家来说,从古代晋商治家报国、徽商兼济天下,到近现代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企业家的“家国情怀”都一以贯之,担当了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同时,国家的发展富强,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环境,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群众期盼,世界瞩目,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头等大事。尤其作为江西来说,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作为广大企业家,务必以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为先,切实行动起来,投身扶贫一线,共同攻坚克难,推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第二个字“义”,就是要担“社会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权利就有义务。作为企业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享受了率先富裕起来的权力,比如当前江西全省大力推进的降成本优环境行动,为企业协调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还有政府提供的金融、政策扶持,都是帮助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是企业享受的权利,享受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在这方面享受的越多,在履行“先富带后富”“扶贫帮困”上,应当担当的责任义务就要更大,这是一个企业安身立命、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近年来,恒大、万达等知名企业开展整县帮扶脱贫,仅恒大集团就无偿捐赠30亿元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市大方县脱贫,刷新了全国民营企业扶贫数据,堪称企业扶贫典范。目前,樟树市各大小企业也已经全部进驻挂点帮扶村,积极筹资捐款。
第三个字“真”,就是要拿“真金白银”。帮扶要实打实,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空头支票。一方面,要捐款捐资,这是“输血式”扶贫,打上一支“强心针”,是基础前提,樟树市各企业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造血式”产业扶贫。企业要立足增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把自身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的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产业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本领的提升加速脱贫致富步伐,让脱贫的根基更加扎实稳健。樟树市作为药都、酒乡、盐化城、中国金属家具产业基地,目前正抓紧推进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广大药企和药材种植大户积极响应,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酒业、盐化产业、金属家具产业则更多通过就业帮扶解决困难群众脱贫问题。
(作者系中共樟树市委副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