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里主要装上中国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饭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大省。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安徽省率先探索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把发展专用品牌粮食作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
什么是“专用品牌粮食”
专用——专门用于满足特定需要的粮食,如制作面包的强筋小麦等,这是相对于食用粮、饲用粮和工业用粮等普遍使用的通用粮食而言。
品牌——符合品牌特征而被消费者认知的食用粮食,通过优势品牌营销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与一般品牌和自行加工的粮食有质的区别。
粮食也要追求“品牌效应”
有“品牌”,才畅销,看看国外有哪些?
澳大利亚——主要发展专用低筋小麦“澳标”品种,该品种制出的面粉具有低筋、颜色洁白、结构细腻的特点,适宜做饼干和低筋面包;
英国——贝克郡地区产出的小麦所制的面粉专门用来制作贝克斯康面包,这是一种配茶餐面包,只能由贝克郡的小麦制成,因而该地区专门发展这类小麦,形成精细化的产业上下游,取得了良好的地域品牌效果;
美国——杜伦小麦是全世界制作意大利面专用粉的原料,杜伦小麦生产经营也是专用粉品牌化发展的典范。
专用品牌粮食需求旺盛
以小麦为例,我国小麦种植广泛,但以通用小麦为主,优质专用小麦不足10%,目前,国产优质强筋小麦的总量约为350—450万吨/年,而市场需求则为600—800万吨/年,供应缺口较大。
2016年,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3675万亩,夏粮产量接近1400万吨,但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只有600万亩,种植面积、产量不足总量的1/5。
然而,根据美国小麦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近10年来,美国每年专用品牌小麦出口量达到总产量的50%,澳大利亚出口量达到70%,加拿大出口量达到80%。积极引导发展适销对路专用小麦品种,既可满足自给需要,又可替代进口。
“品牌”粮食发展迫在眉睫
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实践来看,推广专用品种和应用技术,不仅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保护和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作为小麦生产大国,我国建设专用小麦区域公共品牌与世界先行国家地区相比滞后,迫切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打造区域特色的小麦品牌,推动小麦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属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应重点打造淮河以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中强筋专用品牌小麦。
安徽省做了这些工作
主要目标
保障优质安全粮食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思路
目前,安徽省粮食供给侧改革主要思路是: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和沿江、江淮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品牌粮食,扩大优质粳稻和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积极推广粮经结合高效集约耕作模式,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配套政策
2015年5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同年10月,安徽省农委、省粮食局、省农发行联合出台了《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意见》,配套了相关政策。
安徽省发展专用粮食品牌配套政策
省财政在农业支持保护项目中,专门安排2.6亿元,用于开展专用品牌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
省农业担保公司配套了相关支持政策,安排一定的担保额度,专门用于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
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品牌运营核心企业收购、储藏、加工专用品牌粮食贷款支持力度。
国元农保公司试行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性补充保险,对粮食规模经营提高保额。
实施举措
2016年秋,安徽全省有41个县(市、区)开展专用品牌小麦生产,种植订单面积530万亩,强调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是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年终综合考评的考核指标。
2017年,安徽重点选择41个县(市、区)开展专用品牌水稻生产试点,落实专用水稻生产订单面积300万亩,要求成立1家以上品牌粮食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和若干不同规模的品牌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拥有或创建、引进区域性水稻品牌1个以上,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生态粮食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
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2003—2015年间,我国粮食实现产量“十二连增”。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主要表现为: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过快,粮食比较收益下滑
供需结构错位,储备库存积压,财政压力过大
国内、国外价格倒挂,市场调节功能失灵
质量安全诉求日益提高,粮食生产环境约束加剧
粮食产业深层次的矛盾也由总量供给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共存的矛盾。
作者简介:孙正东 安徽省阜阳市委副书记、阜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经济学博士, "三农"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学术界》《土壤》《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出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安徽省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模式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等著作。历任安徽省宣城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兼宁国市委书记,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文章节选改编自:孙正东.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科学院院刊(有节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