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行业基本形势、经济运行状况和进出口贸易状况,发现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创新基础薄弱、开发能力不足、研究深度不够、集成技术落后等主要问题,建议建立完整的研发体系、建设自主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装备技术含量,解决制约农产品加工装备发展的系列问题。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1],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包括粮、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烟、酒、饲料及水产品等设备制造领域,可进一步归纳为5大类:一是食品、酒、饮料及茶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二是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三是烟草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四是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五是棉花加工机械制造业。
1、发展状况
1.1 行业基本形势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积极贯彻中央关于 “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导向,坚持科学发展,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化解成本压力。在市场消费需求总体上升的拉动下,粮棉油、果蔬茶、屠宰及肉蛋奶、水产品等加工装备持续稳定增长,酒类、饮料类、营养保健类、休闲方便类等加工装备加速发展。除一部分大型化、高端化加工装备及其零配件仍需进口外,国内也有一定数量的拳头产品不断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提升技术含量方面,广泛采用的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高压技术、微波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从而不断有技术含量高、更人性化的农产品加工装备不断投放市场。
1.2 经济运行状况
2011—2013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工业总产值情况详见表1。从经济运行状况看出,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总体发展速度有所回落,但保持正增长态势。由于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作用难以抵消生产成本的影响,导致该行业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近年来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支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的改进提升。推进了食品机械发展速度持续增长。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 000 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企业数达到736家,同比增长6.05%;资产合计691.84亿元,同比增长3.09%。从产业经济运行状况看,201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 064.91亿元,同比增长6.45%;利润总额81.06亿元,同比增长2.30%。整个行业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经济指标,均呈正增长的发展态势,发展状况良好。
1.3 进出口贸易状况
根据近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出口额呈上升态势,进口额呈下降态势,说明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国产的部分农产品加工装备通过提升技术和质量挡住了进口装备,导致进口贸易下降。而随着中国开发研制的大批新产品、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带动了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装备出口贸易增长。进出口总额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12年进出口贸易整体下滑的原因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不旺。2010—201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进出口情况详见表2。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创新基础薄弱
虽然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特别是初加工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为主,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造成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加工装备的自主创新[2]或创新驱动,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提法、新要求。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导致创新知识匮乏,创新技能不强,创新经验不足,创新办法不多,整体创新工作进展缓慢。总体来看,现有试验研究手段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科技人员综合研究和深入研究的能力较差,农产品加工装备基础研究工作比较淡化。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缺乏一套先进的、完整的科研方法,模仿研究成为主流,自主研究缺乏依据。
2.2 开发能力不足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仍然相对滞后,技术人才奇缺,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加工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依赖进口设备多,机械标准化程度低,非标产品多。主要表现在:一是试验设施和科研手段落后。中国现有的试验室要么是进口设备、要么是落后设备,科研手段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开发能力。二是科研力量缺乏有效整合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倡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依靠国家项目的带动临时组建研究开发团队,项目结束后创新团队一般自动解散,缺乏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三是自主创新的高端人才匮乏。国内现有的开发队伍,大都是在模仿创新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难以进入自主创新的角色,导致技术装备水平难以提升。
2.3 研究深度不够
农产品加工装备缺乏研究深度,现有的科技开发和试验研究大都建立在前人工作基础上[3]。尤其是近30年来,农产品加工大型装备、高端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改变,这充分说明中国农产品加工装备研究深度不够。许多单位的引进消化吸收,基本上属于测绘仿制状态,在改进提高和创新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突破,研究深度或创新深度基本没有搞上去。
2.4 集成技术落后
现有农产品加工装备科技成果,大都片面追求单项指标,或者追求用某个单项指标与国外相比,如能耗指标、产量指标等,无论拿出哪一项指标与国外对比都可能得出国际先进水平的评价。但是由于集成技术落后,得不到市场认可。目前,中国有无数个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产品,真正在市场上大量推广应用的技术寥寥无几。发展集成技术能力,是指把整机或生产线的机械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全部糅合到一台整机或一条生产线上的综合效果。只有提高集成技术,才能真正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靠单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3、措施建议
3.1 夯实研发基础和条件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装备国家重点研发手段,加强重点试验室建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形成完整的研发体系,突出研发条件的系统性、完整性、超前性和适用性。二是理顺科研程序,形成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科研流程,研究总结自主研究的试验方法、设计方法、绿色制造方法和验收鉴定方法,推进研发工作向自主创新方面发展。三是培养适应自主创新的科研队伍,整合人才有效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定向培养等方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3.2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农产品加工装备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不能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装备可以引进,但是研发能力引进不来。在现代科技竞争中,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坚定地将自主研发作为农产品加工装备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当前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细化研发目标,把制约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研发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分解出来,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解决自主研发深层次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才能摆脱一些企业被外商控制的被动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3.3 建立健全自主研发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自主研发运行机制,是做好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研发的基本保障。一是有效整合科技力量,按照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科学、完整的研发风险机制和团队整合机制,形成产、学、研自主研发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自主研发激励机制,强化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自主研发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调动科技人员投身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自主研发合作机制,加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短研发周期,分摊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
3.4 着力提升技术含量
技术含量是指农产品加工装备含有技术的多少,也是农产品加工装备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当前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围绕产业发展梳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分门别类地通过研发项目逐个研究解决。二是抓好综合技术。就是围绕研发项目开展技术集成,把机械设计、先进制造、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一台整机或一条生产线上的综合效果,由单向技术为主向综合技术为主转变。三是抓好高端技术。结合研发项目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为农产品加工装备注入技术含量,解决高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
作者:刘瑜 王国扣 郭雪霞 张慧媛 冉国伟 郭海枫 王海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世界农业》 , 2016 (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