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供需相合、能量相会、愿景同一,乡村生活成为同一星空下你我共同的家园。
乡村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包括村庄形态的变化,和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法宝。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建立之后,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它进一步上升到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政治自觉的高度。乡村演变步入快车道。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我们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挑战,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新历史方位,为我们认识乡村、研究村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维度。
顾益康先生如是说
顾益康先生把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演变概括为“裂变、蝶变和聚变”三个阶段,这种划分从乡村发展的要素配置方式着手,阐述了城乡关系从二元经历聚合到融合的发展历程,是乡村逐步摆脱农业相对弱质、农村相对落后、农民相对贫困状况,使乡村跟上现代化步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乡村复兴的实质就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是一种可贵的“三农情怀”。
从乡村的形态变化来看,长期以来村庄散落式布局和居住方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直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2年以后,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随着农业规模化的推进,随着由此带来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是家庭工业发展的需要,搭建和扩建改变了邻里间的空间关系,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其二是利用承包地的建房,改变了生产与居住的关系,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其三外来打工人员的增加和房屋的出租,改变了人员结构,而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剧增,影响了村庄的生态环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农村村庄环境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湖州从本世纪初开始推进农村村庄环境建设。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修旧如旧、拆旧建新、新旧结合等多种村庄环境建设模式。
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后,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开始推进农业资源向种养能手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跨建制村的大型农村社区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平原地区传统村庄散落式的居住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带来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农村村社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严峻的现实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形成了乡村文化的断层,而乡村工业化和新村化带来了乡村形态上的断代。从乡村走出来的“乡贤”首先发出了“保留一条回家的路”的呼声,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血脉、人脉、文脉的通畅、贯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新农村的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了生态与人文的结合。在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美丽乡村创建中,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同样列入了创建考核的重要指标。也因此,顾益康教授在谈到乡村复兴时认为“乡村复兴下一步重点应该是要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工程、乡村产业振兴工程、乡村文化复兴工程、乡村生态勃兴工程、乡村治理现代化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
乡村文化的重视,另一个动能来源于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兴起。乡村休闲业发展经历了依托景区景点的观光旅游配套服务、乡村体验型的“农家乐”发展、互动参与型的农事节庆活动和户外健身与拓展等阶段,开始走向综合平台型的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打造。“文化+”、“创意+”提升了“服务+”的价值,成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新的风口,非遗的保护、特色文化的弘扬、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这一切做得风生水起。然而,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再造时代的精神,使乡村的复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在哲学的思辩和价值层面对乡村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考量。防止在市场化的价格实现中偏离了文化价值的本身。
乡村,走过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度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坎坷,他们曾选择了用自己的力量与贫苦和落后抗争,他们默默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那怕是守残抱缺为世人留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魂,于是,我们有了一片绿水青山、有了一片蓝天净土,有了我们的丰衣足食、有了私人订制和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可能,美丽乡村成了城市休闲的首选地,成为都市人静观自我、感悟人生的首选地。城乡之间供需相合、能量相会、愿景同一,乡村生活成为同一星空下你我共同的家园。
作者单位:湖州市农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行三农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