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一等:农民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土地

[ 作者:张一 王开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09 录入:吴玲香 ]

——内蒙古五原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五)

9月8日,五原县委郭占江书记到团结村五组听取了我们关于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见陈述,并将我们的改革设想概括为:一统、一品、一业。

一统,即农民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土地。一品,即一村一品,努力推进已经起步的毛驴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尽快形成特色产品,逐步发展成优势产业。一业,即一户一业,使从土地中释放出的农民劳动力或转向其它地域,或转移到二三产业,结合更多的劳动对象,拓展生产领域,增加从业渠道,提高劳动报酬。

我们请求将团结村五组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改革的试点,郭占江书记给予支持,并在全县自然村基层社会管理 “微治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微改革”的内容,将团结村五组列为“微改革”试点村组。

一、因事而谋 

2015年初夏,团结村五组被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016年,被列为重点村建设。2017年,被选做试点发展乡村旅游。连续三年的建设,使团结村五组生活基础设施迅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从一个脏乱破差的落后村组,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远近闻名,观摩学习的人群往来不断。

然而,红红火火的背后亦有隐忧。团结村五组村庄巨变全靠国家投入,目前内蒙古大规模投资建设告一段落,没有新的建设投入,不要说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由于没有维修费,缺少维护费用,维持现状都很难。

团结村五组村民一直期盼有个综合活动室,按照“农村公益性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定,国家拿65%,农民出资25%。当地村民活动室建设费用约20万元,按照规定或集体出资,或农民集资5万元。团结村五组集体没有钱,村民掏不出这些钱,也就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团结村五组在生活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经济发展仍囿于小农经济之中不见起色,农民家庭经济状况改善甚微。地还是那些地,收成基本固定,收入由市场决定,近年来市场整体低迷,分散经营,种地赔钱。去年葵花籽价格过低,产品滞销,有些农户葵花籽卖不出去没有现金收入,生活窘迫。

年老、生病退下来的农民更加困难。村民小刘个子矮小,人老了,人们还一直这样称呼着。年初,老婆手术住院期间,小刘自作主张,将承包土地以每亩280元包了出去。老婆出院后,一边埋怨,一边打工,结果伤口破裂,不得不做二次手术,虽然有新农合报销及大病救助,个人费用担负和精神压力仍压垮了这个家庭。当村民问及小刘他老婆病情时,70多岁的老汉老泪横流,哽咽不止。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党政干部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很大。然而,脱贫攻坚难在可持续,仅“输血”不“造血”,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脱贫的群众很可能再度返贫。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必须寻找可持续脱贫、持续致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原县也在谋划发展大局,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村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团结村五组发展特色养殖,去年春天购进的100多头小毛驴长大了。今年春天,9户村民成立了养驴农民合作社,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低洼荒地,挖了5亩鱼池,垫出占地11亩的地基,盖起了两栋总共1250平方米的标准驴舍,还修了一公里通往驴圈的道路。

年内,农户分散养殖的毛驴将集中起来,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现在,近50头母驴已经怀胎,明年春天将滋生出一批活蹦乱跳的小驴驹,发展势头喜人。

做大做强养驴产业,需要劳动力及各种生产要素向新产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各类机械、资金套牢在土地上,农民分身难,资金周转不过来。

为了解决建设资金,农民合作社向政府申请圈舍补贴,跑银行申请农业贷款。可现行国家政策、补贴、资金大多指向传统产业和扶贫事业,村民们跑了一溜够,至今一无所获。不解决这些问题,会制约农村新产业发展。

二、顺势而为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工作,计划2018年底完成。农村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微改革”的核心是将分散经营的集体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团结村五组此时搞“微改革”试点,恰逢其时,应顺势而为,谋时而动。

“微改革”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必须改变种地赔钱的被动局面

团结村五组1600多亩土地,按照六个等级,被分为200多小地块,分给40多户农户。这40多户农户80多劳动力,40多部小四轮及配套农机具,一家一户单打一的种葵花,种了二十多年,可以说种到了极致,每亩土地年毛收入1500元左右,扣除籽种、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资料前期投入,盈余1000元左右。实际上农民赚不到这些钱。

农民是农村土地最终权利主体,是“地主”,同时也是雇农,自己雇佣自己,给自己种地。农民在自己土地种地,不计地租收入,给自己“扛长活”不算工钱。如果计入地租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贷款利息、各项费用摊销,核算下来,每家种地都赔钱。

统一经营土地,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合理安排种植,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更容易取得农业订单,提高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等等。这些好处,农民都清楚,很多农民在外边包地认识更深刻。

与农村领导、农民交流得知,统一经营比分散经营的好处自不待言,单就经济效益讲,即便赚钱多少不好说,实现种地不赔钱的预期目标肯定靠谱!

2、必须改变集体有地没有钱的尴尬困境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也属于集体所有,是农村土地的法人。事实上,农村集体只是区域内农民的集合,农民才是真正的土地产权主体,才是最终权利主体。农村集体只是虚置的产权主体,没有土地收益权。

团结村五组也是法律上农村土地的所有者,是1600多亩土地的法人,可集体组织没有分文收入。没有钱,拿什么建设新农村,拿什么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拿什么发展新产业,只能靠国家扶持、等政府出钱。然而,政府花钱搞建设,还要管维修、维护,不堪重负。

团结村五组现在的集体形式是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作为最小的基层组织,从行政角度上贯彻政府政策,具有对农村居民进行社会管理,负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职能。

“微改革”统一经营土地,需要建立新的农民集体形式,即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组织,对集体土地进行实体经营,具有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对集体收益进行分配的经济职能。

新公中镇党委书记靳东和我们讨论“微改革”方案时,不约而同想到在农民合作社收益分配时,划出一部分收益给村民小组,作为农村维护、维修费用。随着集体经济壮大,还应该增加农民共享土地收益,给村民一些福利,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

3、必须对农民有利,让农民得到实惠

郭占江书记在听取我们意见陈述时,要求“微改革”一定要对农民有利。

统一经营集体土地,实施集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在改变种地赔钱的被动局面同时,帮助农民实现合理的“地租”收益,让农民获利,得到真正的实惠。

当地国家林业征地每亩价格为550元/年。农民相互之间租种土地,每亩价格为280至320元/年,价格偏低。向外人出让土地的,多是年老体衰,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种不了地的农民,低价出让土地多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经过调研和测算,团结村五组农民合作社或入股,或租赁土地,每亩定价为600元/年。这样的价格,在当地算是好价钱了,应视为合理价格。

团结村五组人均占有7亩可耕地。分地时,家庭人口多的地多一些,人口少的地少一些。当地农村,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多是老两口种着小两口的地,有个30来亩。照此计算,集体土地统一经营后,每个家庭“地租”收入应为1.8万元左右。

1.8万元是什么概念呢?今年,当地农村五保户年供养标准由5000元调整为6000元。按照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就是说, 1.8万元的收入,足够保证两口人高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至于个别土地少的农民,以及年老、患病、子女上学等诸多问题解决,国家还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扶贫救助政策等予以保障。

村民普遍接受600元/年租地价格。村民梅花开始盘算,把地交给合作社经营,有了基本保证,老汉养上10只羊,一年再弄个一万来块钱,自己养上两口猪,务弄点零碎地(菜园子),挺惬。

内蒙古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4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五原县人均耕地面积6.12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倍多,与缺田少地的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应当做好土地文章,使土地收益显性化,更多的获取土地改革“红利”,以此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精准发力挖穷根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造成土地细碎化,阻碍着社会化大生产,也阻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制度贡献巨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其制度缺陷日益暴露,造成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业发展增长缓慢,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制度障碍。

可以说,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制度不改变,农村、农业就摆脱不了的落后,农民就摆脱不了贫困。无论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还是脱贫致富奔小康,都要从农村土地统一经营入手,精准发力,破除障碍,拔掉穷根。

集体土地统一经营,谁来主导?很多地方把土地流转给外来资本。这样做,会使农民失去土地,集体没有财产,农村没有发展希望。

土地流转给外来资本,外来资本支付了流转费用,农民转让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不再具有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的权能,在土地出让期间,就是失地农民。

现在的农村集体本就没有财产。土地再流转给外来资本,更不可能指望外来资本发展集体经济,积累集体财产。

综上,说农村没有发展希望,并不过分。试想,如果将土地流转给外来资本,土地由人家掌控,团结村五组发展驴产业的用地就很难解决,更何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经济,做强乡村“美丽经济”等等。到那时,只能在田野上眼瞅着人家捞钱,看不到自己家乡的发展前景。

集体土地由农民集体统一经营,就是把命运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既要实现当前的自我救赎,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发展空间。

在国家补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业,推行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由农民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土地,可以充分享受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获取改革和政策红利,共享增进民生福祉。

四、由农民主导集体土地统一经营

郭占江书记在听取我们意见陈述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统一经营集体土地,必须要做到农民完全自愿。

照理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袖手旁观的现象普遍存在。

“微改革”要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体制,要从单干经济向集体经济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乃至今后命运,每一个农民都不会置身事外。

“微改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农民集体为主导,这是与此前农村工作的不同点。只有农民完全自愿,激活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微改革”才能启动起来。只有坚持农民集体为主导,才会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微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讨论“微改革”方案时,靳东书记提出参加统一经营的两种形式。一是以承包土地入股农民合作社。同时考虑有一定相应比例的现金入股,用于解决农民合作社流转资金的问题。二是农民合作社采取经营租赁方式,与村民签订合同,租赁村民承包的土地。

提出以上两种形式,主要基于一些村民出不起入股资金的经济现状。同时考虑到了老年农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包了事的心理状态。这两种形式,交由农民自愿选择,或入股,或出让承包土地,或不接受统一经营,仍然自己经营土地。

方案公布后,起初村民并不认可。究其原因,村民最关心的谁来“承头子”,并非方案本身内容。大家对本村村民处事能力、经济实力不信任。普遍认为,事是好事,没有带头人搞不起来。

此刻,笔者之一的王开新站了出来。他在本村出生、长大,共产党员,曾在五原县六中教书,退休后现在新疆包地种葵花。村民了解他的能力和实力,由他“承头子”,组织农民合作社,很快得到村民认可。

现在,全村已有27户,大多是中年人,选择入股农民合作社,并确认出资。有22户选择签订合同出让承包土地,大多是老年人。还有6户未最后选择。他们中有人要求合作社一次性支付年租金,不同意分期付款方案,与合作社还在交涉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里打工的农二代听到消息,回来替父母出资,做村民思想工作,他们对集体土地统一经营表现出来的极大热忱,促成了事态转变,并积极推动 “微改革”给小乡村带来的大改变。

五、防控风险

郭占江书记再三提醒,要注意防控风险。

“微改革”实施集体土地统一经营,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集体土地,向统一经营转变,符合国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构想。

“微改革”涉及土地,并不涉及农村土地改革内容。农民承包土地入股、租赁,依法依规,没有法律和政策方面风险。主要风险来自经济方面,可以通过“三增一降”来进行风险防控。

一是增地。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将零散小块地变成了大条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

五原县实施过的项目,通过清理积土、平整土地、裁弯取直渠道,一般新增耕地率达12%。保守点,按这个比例一半计算,团结村五组也可以新增可耕地100亩。

团结村五组有近300亩盐碱地,撂荒面积160多亩,可以争取盐碱地改良项目加以改造。靳东书记讲,他在天吉泰镇当镇长时,就搞过千亩盐碱地改良示范项目,效果还可以,通过了项目验收。改造好这些土地,可以成为农民合作社发展后劲。

团结村五组还有60多亩场面,过去都是可耕地,还是好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场面移到荒滩,立马可以增加60亩良田。

村民们算过账,通过土地整理、改良、合理利用,团结村五组应该有2000亩土地,比现在1600亩土地多出400亩。

二是增产。去年秋后,村民集资打了8口机井。在此基础上,五原县水务局投资了节水增效项目。该项目采取的灌溉形式全部为滴灌,可以充分实现水、药、肥一体化施入。该项目除了节水,提高了农药和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种籽瓜(西葫芦)和蜜瓜作物增产方面。

以籽瓜为例,团结村五组用渠水浇地,亩产200斤左右。如果改用机井实施膜下滴灌,什么时候需要水就什么时候浇,亩产可以达到300斤左右。今年每斤西葫芦籽卖到6.5至6.8元。多产100斤就可以增收600多元,将“地租”增了出来。

三是增收。村民王套小全家有60多亩地,我们问他,给你600亩地,能种吗?他的回答是,更好种。他所说的更好种,主要指种植计划更好安排,可以做到合理布局,宜粮则粮,宜瓜则瓜,种完小麦还可以种一茬白菜或蔓菁等等,总之,那块地适合什么种什么。

复兴镇农民长年种蜜瓜,今年天气干旱少雨,蜜瓜种植病虫害少,品质好,商品率高,一般亩产达到5000至6000斤,每斤出售价格0.8元到1元,每亩成本计入人工费用只有800多元,当地瓜农平均每亩收入4000至5000元。后期瓜价飙升到1.8元,最高达2元,有些地每亩收入上万元。

团结村五组农民合作社预算每亩收入1500元,是按葵花以及大田作物市场前景测算的。如果能达到复兴镇农民种蜜瓜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整体收入会相当乐观。

团结村五组与复兴镇地挨着地,同用一条灌溉渠,复兴镇能种的,团结村五组也种得了。需要指出的,村民们了解自己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懂得什么地适合种什么,也能种出好庄稼,但并不了解市场,习惯“跟风种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为避免实践的盲目性,农民合作社拟聘用专业经营管理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种植计划,经理事会研究批准后实施。规范运作,可以增强预见性,减少决策的随意性。

四是一降,即降低种地成本。统一经营土地,常年只用两个专职人员管理,实行社会化用工,使用农机具选择社会化服务,批量采购籽种、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等等,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成本,降低费用。

统一经营后,节支最多的将是水费。现在每亩地水费120元,起码可以降低一半的开支。在大条田上作业,各类机械跑直趟,较之在小地块兜圈子,可以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做到低成本运行,会大幅度降低农机使用费用。

村民们算过账,统一经营后,种地成本至少降低三分之一。农民合作社将聘用专业会计,全成本核算,加强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并做好账务处理,定期向合作社成员公开。

稳妥起见,农民合作社做出低开高走的长期安排。明年计划每亩收入1500元,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1300元以下,做到保本运行,略有盈余。当年重在起步,力求成功,来年再图进取。

六、争取政府支持

团结村五组试行“微改革”,实施农民集体统一经营集体土地,在全县782个自然村尚属首例。改革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政府支持。

郭占江书记提议,在村民完全自愿实施改革后,组织五原县有关部门到团结村五组来做一次政策对接,搞好改革配套服务。

团结村五组 “微改革”,需要政府支持内容有四项:

一是,确定土地整理项目。只有实施这个项目,才能打破过去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才能实施集体土地统一经营。

现在,秋收基本结束,土地已经腾了出来。如果在10月10日开始平整土地,到10月底还可以赶在上冻前的秋浇,有利于做好明年的种植安排。

二是,滴灌项目配套供电。去年,团结村五组村民集资打井投入16万元。今年,五原县水务局上节水增效项目投资了大几十万。目前,该项目配套供电手续还在五原县供电部门排队待批。明年春季之前,完成架杆供电,可以激活近百万投资,发挥项目作用,同时,保证农民合作社增产增收计划得以落实。

三是,确定盐碱地改良项目。从当前看,团结村五组可以通过增加土地,来保证统一经营土地的增产增收。从长远看,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今后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美丽乡村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确定一些农业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最直接的效果,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收入。

同时,示范引领个体农民由分散经营向统一经营转变,从老农民种地向科学种田的转变,从一家一户自我封闭的生产习惯,向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

(作者简介:张一,1969年5月,从天津市下乡插队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新公中镇团结村五队,1972年8月选调天津上学,现退休在津,2015年至今,在团结村五组参与新农村建设;王开新,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新公中镇团结村五组出生、长大,共产党员,退休教师,现居五原县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