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荣平:乡村旅游是乡村复兴的产业基础

[ 作者:陈荣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30 录入:吴玲香 ]

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复兴等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产业基础之上,这一共识已经达成!打造特色的产业基础也成为乡村复兴事业的重心。但是,许多同道中人对乡村复兴事业的产业基础,在理解方面还有许多分歧,有些分歧还是比较严重的。

乡村旅游,是乡村复兴春天的朝阳

譬如,有些乡建倡导者主张“取缔乡村旅游业”、有些乡村旅游开发者主张“发展乡村房地产业”、有些为政一方的官员坚持“发展大工业”……表面上看,这些主张都有一些道路。乡村旅游会导致乡村人口聚集过头,乡村社区不堪重负,环境卫生乃至生态破坏;乡村房地产业满足了城市人口休闲度假“城中有处,乡间有院”需求,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迅速富裕起来,好像也是一个诱人的产业;发展大工业,一方面高喊“反GDP”,另一方面引进业已淘汰的工业项目。不但增加了地方的税收,而且增加了就业。乡村打造确实需要资金和就业岗位,官员趁势发展大工业,好像也无可厚非。而且,都符合乡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特色小镇嘛,工业小镇不也是特色小镇么?甚至拿着淘汰产业的“论证方案”去申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让人啼笑皆非!

把城市搬到乡村,意味着釜底抽薪式的消灭乡村

至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乡村复兴事业的产业基础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定位?难道有大产业能盈利就是乡村复兴的产业依托了么?诸如房地产、传统工业十年、八年就淹没了村落的产业,也是乡村复兴的产业基础么?也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产业依托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本质上都是乡村旅游综合体

我们说,无论是美丽乡村还算特色小镇,亦或是乡建基地,本质上都是乡村旅游综合体,即通过旅游这一载体聚集资源和转换资源,达到乡村复兴的根本目的。我们不少人之所以认为,要取缔“乡村旅游”、要发展“乡村地产”、要发展“传统工业”,深层次的认识根源是旅游业回报时间太长。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正是足够长的时间发育,才能让人的成长与经济的增长协调、同步,避免因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人的成长滞后,避免在地居民的精神价值的失落感,确保灵魂有所依托,有栖息之所。君不见,暴富起来的居民是如何产生郁抑症伤人自残么?事实上,我们责备旅游业发展导致乡村生态、文化的破坏,不在于发展旅游业而在于旅游开发过快、过度。

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基础,不但实现了乡村的经济增长,而且聚集了更多的乡村发展资源

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传统工业,在地的乡民其实都无法介入的。他们除了卖地之外,就只能眼巴巴地看到祖祖辈辈营造的家园在远逝,看到儿女亲人在生活上离自己越来越远,看乡亲们离家园越来越远。旅游,为什么能成为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呢?因为乡村发展的旅游产业基础本质上是一种乡村旅游综合体——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决定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要获得成功,除了文化特色之外,产业支撑和差异化的运营必不可少!

文化创意的产业价值多大?当产品存在竞争了就能看出

其中,文化特色是核心和关键。什么是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历史、遗存、民俗和民风。挖掘、提炼、展示和传播文化特色,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在地文传统与乡村情感的“文化人”、“乡贤”和“投资者”。他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这样,他们必须善待在地社区、乡村田园的文化基因,能够从当地文化遗存会土特产中产生创意灵感,能传承、创新和营造品牌。

乡村旅游是根植于乡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价值

事实上,自十八大提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无数的中国乡村不但成为魅力四射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乡村发展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不但解决了城市人口的精神栖息需要,也创造了传统种养所无法企及的经济效益,更唤醒了许许多多在地乡民的认识,他们团结起来拒绝传统工业和乡村房地产。我们期待着民众喜爱、世界瞩目、东方特色、大国自信的中国乡村在神州大地再生、复兴!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学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微博(陈博士文化旅游)2017-08-3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