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千阳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
土地流转是增强农业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创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千阳县按照“土地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从转变种地观念破题,从土地确权颁证强基,从培育流转主体突破,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了经营主体成长、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脱贫,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多方共赢”的土地流转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辖7镇、97个村、515个村民小组,农村居民30284户111761人,耕地面积36万亩。县上采取租赁、兑换、置换、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9.1万亩,规模流转土地4.1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45%,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700份,占流转户的86.6%以上。
从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流转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流转耕地5.8万亩,2015年流转耕地面积达到 8.56 万亩,2016年底流转耕地达到9.1万亩,呈现出流转速度逐步加快的趋势。
二是认识水平逐年提升。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矮砧苹果栽培模式的推广,转变和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是集中连片逐年增多。过去土地流转一般在本村组内进行,规模也在几十亩以下,现在的土地流转不仅跨组,有的已经跨村、跨镇,而且规模也逐渐扩大。据统计,全县2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流转土地面积已超过4万亩以上。
四是流转收益逐年提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参与等因素,延长产业链,增加土地产出率,土地流转收益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转费由原来的200元左右上升到了500—800元,甚至更高。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引导宣传,提升思想认识。针对农民“恋土情结”和对国家政策的疑虑,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流转氛围。
一是消除思想顾虑,千阳从化解农民群众的困惑入手,消除失去土地、老无所依,政策调整、失去利益等担心,通过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全力破解农民的思想瓶颈,让群众自觉配合土地流转工作。
二是层层宣传动员,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县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深入宣传土地流转意义、外地典型、流转政策、流转收益等,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把群众的不理解、不愿谈,转变为积极交流、全力配合。
三是深入算账分析,把群众土地流转前后的收益进行对比算账,特别是把流转前土地经营收入和流转后的土地出让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进行算账对比分析,眼前利益算实,长远利益算透,让群众心动,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二)培育流转主体,开拓流转市场。在土地流转中,千阳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大力培育能人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流转主体,挖掘土地潜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有信心、有愿望去探索实践,从而主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土地流转中来。县上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倾斜、项目支持等措施,支持种植大户承包荒坡、承租农户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涌现出设施蔬菜种植户杨保卫、家庭农场种植户李金妮等一批流转规模在3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典型,示范带动全县一大批农业大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三)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县上以矮砧苹果、有机蔬菜、新品种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连片打造,整体推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牵动土地规模流转。先后引进陕西海升果业集团在南寨镇邓家塬村、朝阳等村流转土地7000亩,建设海升苹果全球新技术示范园;大地丰泰现代苹果产业园,在草碧镇董坊村、寇家河村集中规模流转土地2000亩,栽植矮砧苹果2000亩;陕西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崔家头、柿沟等镇村集中流转土地500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园3000亩、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
(四)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打造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秩序,是推动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重要保证。
一是开展土地确权,在全市率先推进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完成7个镇97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县上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农村产权交易中心”,7个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和97个村土地流转服务室规范运行,实现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全覆盖。
三是规范流转行为,严格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采取法定形式进行。遵循“三个不得”原则,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土地流转中,依法办事,杜绝暗箱操作,对土地流转的相关事项,全部公开接受监督。
四是加强管理指导,县上制定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镇、村按照规范合同文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切实保护群众和集体利益。合理确定价格,对不同类型的土地,确定不同标准的流转价格。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根据市场粮食价格变动情况,每3年调整一次。企业与村委会、村委会与农户、镇政府与村委会分别签订协议,约定各方权利义务,使土地流转达到了农民、企业和政府“三满意”。
三、取得的成效
1、发展理念创新突破。家家包地,户户务农是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的农业经营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用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理念,打破固有传统模式,既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又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经营办不了或办不好的困难,强化 “统”的功能,提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既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又保护现有耕地,是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全县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38户,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4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3个,注册家庭农场65户,成为示范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
2、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土地流转,加速了设施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和小麦、玉米、小杂粮等传统种植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粮为基础”向“矮砧苹果为主导、粮食畜牧为基础、菜桑杂果为特色”华丽转身。全县苹果面积达到10.1万亩,先后荣获“中国苹果名县”“中国苹果强县”“中国苗木之乡”等多项荣誉。奶山羊存栏3.5万只、奶牛1.2万头,实现产值7亿元,成为陕西省优质奶源基地县。核桃栽植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新品种核桃8.38万亩,年产核桃1500吨,成为全省优质核桃基地县。
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千阳引导和鼓励农民带土地、资金、劳动力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拿“租金”、赚“薪金” 、领“股金”,推进农民收入非农化、多元化。全县流转土地累计土地年租赁收入6080万元,拉动农民增收553元。2500余名农村劳动力进入海升、华圣、大地丰泰、汇源果汁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农民通过土地、自有资金、贴息贷款及产业扶持资金等参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每年取得股金分红收入500万元以上。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增长8.3%。
4、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土地流转有效破解了因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困局,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改变了农户分散种植品种不统一、田间管理水平差异大的弊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率先引进荷兰优质矮砧苗木和国际领先的格架密植作务技术,形成了“矮砧大苗、格架密植、水肥一体、机械作务”的矮砧苹果发展技术规范,凸显了“四省一高一优”的优势(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80%、省人工90%,高产、优果率90%),实现了产出和收益的倍增。鲁桑源农业园区培育优质高产桑园3160亩,加工桑果汁126吨,桑叶茶5吨;鲁桑源果(茶)桑基地取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实现了有机农产品零突破。
四、几点启示
启示一:突破思想瓶颈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搞好土地流转工作,只有解决好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发挥政府主体推动作用,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要消除工作阻力大、纠纷调解难等思想顾虑,将政府主导作为推进土地流转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要从化解农民群众的担心入手,努力破解农民的思想瓶颈,用真感情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形成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共识,从而实现“要我流转”向“我要流转”转变。
启示二:优化投资环境是加快土地流转的有力保障。“大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千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亲商、爱商、优商”的服务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铸造驱动引擎,注入强大动力。重视基础设施。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工商资本流转的土地,由县上投资对土地进行全面整理改造,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水通、电通、路通,为引进工商资本提供便利。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在资金、科技、金融信贷、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让利于工商资本,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根本转变。项目资金倾斜。把项目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集中将农林水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启示三:强化行政推动是加快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用政策解忧,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让土地成为农民可抵押贷款、可转让的合法财产,从法律层面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用扶持加力,安排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培育规模经营主体、镇村土地流转组织的奖励补助。采取补贴办法,鼓励和促进农民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解决土地流转供给不足的问题。对于土地流转业绩好的镇、村、中介组织及带动效应好的经营主体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兼顾流出农户的补助,提高流转效益,充分调动流出农户、经营主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用机制促变,建设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按照区位、灌溉、土壤等条件划定耕地质量等级、流转基础价格,为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启示四:切实改善民生是加快土地流转的优先目标。千阳始终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高度关注民生,为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强化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强化就业保障。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实现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充分发挥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作用,特别是大城市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进工厂。强化风险防范。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基金,应对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土地流转失败后可能出现的土地复耕、损失补偿等潜在风险;对招商引进的农业领域规模工商资本的资信情况、经营能力、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经营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确保产业发展及经营主体、农民的双向受益;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种植、养殖等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自然风险。
(作者系中共千阳县委农工部部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新三农 2017-08-0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