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潇宇:家族式传统村落发展前景的忧与幸

[ 作者:刘潇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8 录入:实习编辑 ]

---以陕西省绥德县贺一村为例

编者按: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还要引导、调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尤其要培育原住民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参与到自己村落的建设、保护与发展中来,实现共护共享、共管共治。因为文化的原生性只有靠原住民才能延续和发扬,他们才是真正的“活文化”。外来者太多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古村落失去它应有的原生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我国当下的农村整体环境中,传统村落相比于新农村建设下发展的新农村,增长与变化相对缓慢,是先民经历漫长历史时期,通过自发组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途径,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聚集而成的。其村落空间与形态成熟且独具“天人合一”的智慧,是华夏文明重要的聚集地。其中,家族式传统村落作为由古至今“聚少成多”自发形成的人工产物,其生成——生长——兴盛或者衰落的过程都源自村落中由家族聚合而成的“人”的意识,在我国璀璨的村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

地处陕北的贺一村位于绥德县城东20公里处,隶属于白家硷乡,是陕西省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其中党氏庄园被人们称誉为经典的"陕北印象",以规模较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而闻名,散发出黄土高坡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该村落历史悠久,是明末清初山西朔县党氏来陕北屯田戍边而建,经同宗六辈人的逐步完善,历时近百年建成竣工。

据村支书介绍,随着2013年党氏庄园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村庄的规划、修缮和开发工作也在加速展开,目前村庄每天能接待大概三、四十名游客,《驼道》、《保卫延安》、《最后一个匈奴》、《西安事变》、《盘龙卧虎高山顶》等影视剧也纷纷在这里选景拍摄。

属于家族式传统村落的贺一村有着一般传统村落所没有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成就了现在为世人所知的党氏庄园,赢得了外地观光客、写生艺术者和电视剧导演的青睐。

1、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宅群落

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排列组合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位关系。空间塑造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决定了空间的利用和组织方式,人的行为和活动是影响村落尺度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贺一村的主体建筑就是党氏庄园。其总建筑面积达100余亩,以窑洞为主要建筑,院落沿地形而变,随山就势的布局,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建筑人文与自然人文相统一的居住文化地域性。村落整体上是一个大型的、整体的城堡式民宅聚落,族人在这个聚落里进行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空间结构在自然上得以划分。虽然一些院落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我们从目前保存的棱门院墙、穿廊挑石、内外影壁、匾额题刻,以及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中,依然可以看出其规模宏大、院自有别、雕刻精湛、内涵丰富、装饰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2、社会结构稳定,集体记忆传承有序

由于地处深山、远离闹市,贺一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将人与家庭、与土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定居文化使其处在一种稳定的血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着一些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俗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一代代村民中有序传承,形成了深刻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催生了人们对于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它渗透在生活、生产、社交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生活中延续本土的、地方的知识和经验。集体记忆的有序传承使贺一村形成了一套完整稳固的结构系统,村民们在地势较高的新址修建了党氏祠堂,用以供奉先人牌位,记录先人事迹。据介绍,如今这个家族的年轻人们也仍然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样一座依附于黄土高原之上的庄园,几百年来都是人丁兴旺,欣欣向荣的。但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村庄逐渐出现了一些传统村落发展滞后的“通病”;也因其特殊性并发了一些较为少见的问题:

1、村庄空巢化严重,原住人口加速流失

党氏庄园共有14处院落,现今只有六七处院落还住着人。一些院落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不少家户在山下建起了两排新窑洞。目前,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三处院落都已经搬空了。重点保护院落中的一处是“武魁状元家”,门侧的“武魁状元旗杆”已倒,门口两尊石狮子早已损毁,院内散落着砌墙的碎石块,只有立在院中的照壁还能看出当年的华美。一路走过去,不少院落都落了锁。我们和零星留在村子里的老人们进行了一些交谈,他们说,现在家族里有本事的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大部分住在镇上,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拼,村里也没有学校等基础设施,小孩们也在外面读书。留在村子里的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

2、地理位置偏远,保护与发展双向受制约

从绥德县城搭乘出租车约一小时左右,深入到大山内,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贺一村。县城没有直通村庄的中巴,只有一条宽约4.5米的水泥路通到村庄门口,交通十分不便。如果要对村庄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开发,设备和大型车辆进出都比较困难。由于蓄水需要,村庄外不远处筑起了一座水坝,拦截了流经村外的一条小溪作为水源,如今只是一道干涸的深沟,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另外村内一些古窑洞建筑大多年代久远,且门窗檐廊多为木制结构,由于时光消磨、风雨侵蚀、地震等自然物理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都是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这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再加上村内留守人口少,年龄层次单一,没有劳动力和资金,也没有技术去进行保护和修缮,只能对庭院进行分散简单的看护,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外关闭的,游客游览也难以尽兴。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需要综合施策,不仅仅要保护传统的民居,还要“生产”与创造,让旧的村庄 “活”过来,重新散发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

一是村庄的新兴建设要以改善村民物质环境为基础,以“修旧如旧”为主旨,在村落功能布局和建筑功能安排方面多考虑村民现代生活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满足居民现代农耕生产和生活的居住空间。同时结合原有的聚集民宅的布局安排和建筑功能安排,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和劳作的场所,开发“农家乐”等餐饮业服务,留住游客的脚步。只有环境好了、条件好了、发展的路子多了,才能吸引原住民回归村落,聚集村落的人气,吸引更多的目光。建筑结构设计方面,以现代建筑技术为支撑,在保证建筑的坚固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对传统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加以改进;在建筑造型方面,从传统建筑立面形态和细部装饰中提炼文化基因,延续传统建筑的风貌特征,形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和谐的环境氛围。

二是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作为家族式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党氏家族的族人们应是村庄保护与建设的主体。他们是贺一村的主人翁,也是贺一村党氏庄园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应尊重、鼓励与扶持村落主人翁参与到自己村庄的建设和保护发展中来。外来的帮助不能代替村庄主人应承担的事务,太多的越俎代庖会使得村庄失去它形成时所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相应的,政府可以引入专业人才进行实地的勘验和调查,以行业指导作为村落建筑维修的技术支撑,实现原生态保护、恢复历史环境与面貌,做到村落建设与文化传承互补。另外还可以吸引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加入到贺一村保护中来,给村落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思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