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台州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勇力潮头,裂变发展,努力建成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温岭作为台州都市区的“南翼副中心”,始终围绕该市十四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升城市新品质”目标,同时紧扣温台沿海城市群建设要求和台州“三区两市”协同发展战略,逐步构筑“一城一带、一主一副,五镇中心、六镇特色,东西互通、北融台州”的市域开放型城镇体系框架,全力打造以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为动能、以人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特色样板区。该市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投入350亿元打造“六纵四横”交通大格局,目前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建成区规模38平方公里,较十年前扩增近50%。被评为全国首个批准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城市,先后列入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级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其中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海绵城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
一、打造环境革命、城市蝶变样板区
一是以环境综合整治“提速”新型城镇化。老城区层面,以环境革命为引领,加快城中村和旧城联合改造步伐。同时,积极搭建“以地换空间、以城改空间”的资源统筹模式,及时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拆后复耕覆绿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去年至今,该市通过“城村联改”“退二进三”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640亩,建成公园6座、现代化商圈3个、商务楼宇近百幢。新城区层面,紧密结合“五水共治”“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功打造“滨水绿廊”东月河以及“花卉绿道”樱花、玉兰等大道共计7公里。各城镇层面,以治危拆违攻坚战为抓手,纵深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明确“7个镇(街道)通过省考核验收,6个镇完成50%整治任务”的年度工作目标,目前已拆违500多万平方米,实现劣五类小微水体消劣400余个。
二是以滨湖经济业态“引领”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立足“城湖共生”理念,不断丰富“锦屏湖-锦屏新天地”“九龙湖-银泰城市综合体”“九龙湖-总部经济基地”等滨湖商圈业态,系统打造商贸主题突出、生态底色凸显、综合功能完善的“滨水城市CBD”。截至目前,坐拥该市九龙湖畔的银泰城市综合体、商业风情水街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会展中心二期、省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学院、环湖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同步推进。同时,位于总部经济基地科创大厦的科创服务中心,已成功引进高校院所1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4家、孵化创业项目80个,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00多次;位于总部经济基地青商大厦的“梦想+”青年众创空间,已入驻创客公司10多家。
三是以小城市培育“点亮”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建设和特色镇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把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五大省级中心镇培育成人口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宜居宜业“美丽小城”,着力构筑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平台。目前该市入选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2个,其中泽国镇被列为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11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11.25万人增长到如今的18万人,成功跻身全省9个GDP超百亿、财政收入超十亿小城市行列。该镇去年实现GDP同比增长10.5%,成功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57位。
二、打造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样板区
一是加快建设三大新区。切实将城市新区、东部新区和铁路新区三大主攻平台作为该市规模工业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城市新区方面,受台州科技城的叠加效应带动,突出打造九龙汇生态科技创新城,有序推进“千人计划”台州产业园、环湖文化智慧商圈、总部经济基地、工具特色小镇、金融集聚区、建筑业科技产业园、工业博览城以及温岭网商园、电商创业园等建设。铁路新区方面,突出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泵业智造省级特色小镇。目前城市新区、铁路新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多亿元。东部新区方面,以台州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突出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以及高端智造主阵地,同步推进小型企业科创园、中小企业孵化园、上市企业园、转型升级示范园和“500精英计划”创业园等建设,科学谋划机器人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倾力创建以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为基地的省级高新区。目前东部新区已集聚工业企业170多家、大学以上学历2000余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多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近90亿元。
二是重视发展湾区经济。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牢牢把握省党代会提出的“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战略目标,以温岭东部沿海产业发展湾、西部沿山城市发展湾“两湾”同步开发为引领,推动形成大港湾、隘顽湾、乐清湾“三湾”联动发展格局。目前该市东北部沿海地区已培育湾区“蓝色经济带”,加快环大港湾的礁山湖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小镇、龙门港区、龙门湖旅游度假项目建设。同时,该市西南部沿海地区已培育湾区“绿色经济带”,加快环隘顽湾的担屿围涂、南海涂围垦工程和星星·曙光、王龙口高新农业园区以及环乐清湾的湿地漫生活小镇建设。
三是致力打造园区经济。坚持创新、集约、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狠抓工业入园发展,为成长型、科创型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空间。同时,以企业“低散危”整治和产业梯度转型为契机,充分利用三改一拆(治危拆违)拆后存量建设用地、旧厂房、老工业集聚点等,建设小微园区建设,积蓄创新转型新动能。目前该市小微园区在库40个,今年计划投资25亿元,已完成10.6亿元;已投产小微园区7个,竣工未投产5个,在建11个;共入驻企业243家,其中已投产企业48家。
三、打造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样板区
一是破除城乡户籍藩篱。跨越“农业”与“非农业”一纸壁垒,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以农民“带地进城”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告别城乡二元户籍制。加强与完善户口登记制度,将管理重心由户口转向人口,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同时,科学制定门槛标准,以“准入条件”代替“指标控制”,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为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创造条件。该市去年已全面完成户口性质转换工作。
二是补齐交通领域短板。主动对接台州“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全力以赴建设“大交通”,加快构筑“外畅内序、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衔接都市层面,快速推进高速路、高架路和轨道交通等项目,实现温岭和台州都市区陆路、水路、航空的全面对接。目前以杭绍台高铁、市域铁路S1线、单轨示范线为主的“三轨”交通网和沿海高速、路泽太高架、台州绕城高速南线为主的“三高”交通网已稳步推进。统筹市域层面,打通断头路,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支路微循环。去年至今,全市公交线路从12条增加到20条,打通建成区、城乡断头路共计21条,镇域新改建道路42条。
三是打通民生发展瓶颈。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健全完善均等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坚持教育、医疗等资源“下沉”,以集团化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目前该市已成功组建并运行第三中学、方城小学、太平小学三大教育集团,7家二级以上医院和17家基层卫生院已建立“医联体”。
作者单位:温岭市委改革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