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长四化同步的农业“短腿”势在必行。省委书记谢伏瞻在7月12日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到未来发展的思路中,做优农业,深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大省建设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67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除。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缺的不少、少的很贵”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快速转变,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这就迫切要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竞争力。三是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来越紧,资源错配问题突出,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堪忧,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这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是农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一环。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大省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好农产品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走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着力点
在调优结构上发力。突出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按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着力调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禽畜、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使结构、产业、产品、业态不断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以“肉蛋奶”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业。突出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和培育畜牧养殖生态产业产品。
在提升品质上发力。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发展更优质、更营养、更安全的农产品,重点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以品牌农产品为重点,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以品牌担保品质,让优价激励优质,将茶叶、水果、杂粮、食用菌、牛肉干、米面制品等打造成具有河南特色、受消费者欢迎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强产地源头保护和环境治理,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
在促融合上发力。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建立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带动就业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供给产业,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以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支撑,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农业、企业加农户、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分享更多收益。
在降成本上发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通过控肥、减药、节水等措施,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的超过合理边界的投入降下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以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上精准发力,开展降低农用物资生产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六类成本,且要周密部署,强化落实。
在去库存上发力。农业的“去库存”主要是针对我国粮食长年高位攀升,有明显的“生产过剩”症状,粮价却居高不下,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转而寻求进口农产品或是其他替代品,造成国库中的农产品堆积如山,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施行的农产品收购补贴政策着重于农产品产量的安全保障,使生产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依赖弱化,生产与市场脱节,导致产品积压,宝贵的资源和环境遭受损耗浪费。当务之急是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消化粮食库存。同时,鼓励酒精、饲料等粮食企业入市收购粮食,促进粮食流通与精深加工,消化粮食库存。从长远看,农业的“去库存”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补短板上发力。紧紧抓住耕地质量、水利及农电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等重点,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放在第一位,形成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多举措推动农业信息服务、宽带入村、农村电商、快递村村通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夯实农村消费便捷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用专业化经营、物流配送、电商快递等现代化的商业理念和方式,全面改造和提升农村市场,让供给侧和消费端得到有效对接。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处理好“四大关系”
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是在保障口粮安全和主粮基本自给的前提之下,将更多关注点放在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上,换言之,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增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力度。所谓减法,就是要对那些经济效益偏低、市场需求不足、严重破坏环境的农业产能压缩,也就是说,适当调减滞销、库存多的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和无效、低端供给。统筹做好“加减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优存量、做优增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大省建设中要重视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当前利益;既要总揽全局,又要重点突破。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狠下功夫,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城乡发展差距等短板;另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紧紧抓住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在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统筹谋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各项改革。
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机制是农业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动力,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大省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扩大有效供给,从而化解供需矛盾。同时,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让财政投入最大限度引导结构性改革,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为改革增添活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益最大化。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方法和经验,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把方向引导与群众意愿结合起来,走尊重群众创造的路子,在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改革推进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分类加以指导,有序推进改革。通过改革,真正实现减少农业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加快现代农业大省建设。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纪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党的生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