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重大转向,中国经济转型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和转折。在粮食供需结构失衡的局面下,粮食行业“供给侧改革”正当时,从生产到流通,再到加工环节,都要进行“供给侧”的再造, 让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从依靠政策转变为依靠市场。如何找准“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风口,顺应大势,有所作为,是所有粮食市场主体当前的要务。
一、生产环节: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
当前国内粮食不是数量不安全,而是质量不安全。我国粮食生产陷入了一个“低质”的恶性循环。由国家主导的供应端(包括育种、生产和收储),与市场主导的需求端之间出现了断裂,粮食质量欠佳使得国内粮食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
尤其是托市政策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激励错位,普通粮挤占优质粮份额。由于粮食托市政策的实施,符合国三标准等级的普通谷物有政府敞开收购,基本不会再出现长时期的、大面积的滞销。因此,农户倾向于种植普通粮,便捷省事,旱涝保收。而优质粮相对缺乏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最终,“良币”一定程度被“劣币”所驱逐。
由于国内粮食连年高产的背后不是市场需求的力量,而是政策的强力刺激——以“数量”为激励指标,生产出来的粮食自然不能适销对路了。长此以往,国产粮食就容易被贴上低质低价的标签,有朝一日,我们的政策想改弦更张,打质量牌,就没那么容易翻身了。中国制造都在努力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中国的粮食也理应跟上来。
要进行生产环节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改变补贴政策的方式,释放种植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种植市场需要的、优质的粮食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基本上是“撒胡椒面”,人人有份,但又人人不饱。下一步改革的大方向,将会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简单而言,就是谁种地谁种粮,国家才会给谁补贴。这样的改革,对于作为“职业”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而“农民”能够真正地与蓝领、白领、技术人员一样,成为一种职业,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而对于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则要注意在改革中保护其利益。但与其用“托市”等产业政策来保护“农民”这个群体,不如将其纳入居民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把“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来培养,而“农村人民”的福利,则应与其他所有人民一样,交给民政或相关部门管理。
二、流通环节: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
托市政策导致粮食库存高企,储备粮“买得进,卖不出”,形成了库存轮换的梗阻。中储粮官网数据显示,2005-2014年,中储粮累计完成最低收购价和临储粮收购约5.6亿吨,但政策性销售仅为4.1亿吨,仍有1.5亿吨托市粮尚未顺利进行轮换。粮食流通环节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让国储粮食成为有效供给,而不是躺在国家仓库里沦为资源的浪费,这要求粮食价格机制的根本调整。农业部去年公布了一份名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其中明确提到: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效”的原则,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从2014年开始,大豆、棉花、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的取消,再到玉米临储价格的大幅下调,继而到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不变,新一轮价格闯关切实启动了。而今年春节前夕,国家首次下调了2016年早籼稻收购价,虽然降幅只有2分钱/斤,但却意味着价格机制改革的提速。
这些政策都试图传递一个信号——让市场重新成为粮食价格的定价主体,重塑行业形态,重拾产品竞争力。市场也应该清楚,粮食作为一种大宗商品不可能脱离商品的属性,其价格不应该只涨不跌。这对于各级政策性收储企业而言,是个重大的变革,必须认清大势所在。而这个大势就是使市场取代政策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其次是思考如何顺势而为,把市场化改革与宏观调控职能有机结合。如现有业务有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应当着力加强相关板块,其他板块则可适当收缩,把铺得太大的摊子收回来,坚守“小而美”的核心竞争优势领域;或者能够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业务以适应新常态的,也可重点开发。
三、加工环节:从研究政策到研究市场
当前,粮食加工业严重依附于政策存在。我国粮食行业发展的动力源出了问题,不是靠市场内生力量作为引擎拉动,而是靠政策的外力辛苦推动的。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机制,不是市场配资资源,而是政策配置资源,哪里有政策扶持,资源就流向哪里,价格信号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扭曲,自然无法达到最优状态。而靠补贴支撑产业的发展,最终都难逃政策破产的劫数,这也是我国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所在。
要解决粮食加工环节的供给侧问题,必须释放市场的内生力量。这样的力量通常来自三类企业。一是行业龙头企业。在一个竞争激烈,依赖于低价竞争,又无品牌效益的行业,企业一旦在竞争中胜出,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高附加值的行业价值观,因为这样相当于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使自己的地位得以巩固。也因为企业从低价血拼的环境中一路走来,深知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以前没有实力的时候很多理念难以实施,而今作为行业领导者,就有这个资本了。所以我们看到,中粮、益海嘉里等大型粮食企业,其实都在构建一种品牌效应,不仅从产品本身出发,也从企业的社会形象出发,因为他们早就看到消费者的需求在升级,看到了新的趋势在涌现。第二类企业是“外来的和尚”,这是我国粮食行业,甚至整个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的改变。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来自房地产、互联网等领域的大佬进军农业。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无论从企业运作、资金使用等方面都落后于这些第二、第三产业,跨界所带来的冲击颇值得期待。第三类企业,相对前两类属于小改革,但却最具生气,他们来自众多小企业,差异化是他们突破重围的最好路径。作为行业的跟随者,他们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微创新”,推动着行业前进。这些企业,都是我国粮食行业升级发展的希望所在。
在粮食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进程下,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每个主体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历史的一部分。逆势而行,即使是千里马也难飞奔起来,而找准风口,顺势而为,则容易一飞冲天,而这个风口,就是市场本身,就在市场当中。
热爱农业的朋友们,为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田联网特针对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行业建立了微信群,此4个行业的种植户、贸易商、采购商可申请加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三农纵横)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