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农民都在受煎熬,就看谁能熬过去
上周末,陈锡文在“2016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上就“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发表专题讲演。这也是他离开中农办、出任全国政协常委后,首次就农业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本文为陈锡文讲演部分内容实录。
70年代末,中央正在酝酿改革开放。当时,小平同志到日本访问时乘坐新干线,有人问他坐这个车的感受,小平同志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快”。
“快”是当时的中国所需要的,而三十七八年过去,我们更加需要的不再是快,而是真正解决多年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思考怎么在新常态中完成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我们最近强调的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只在量上加加减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对这一点要有准确、清醒的认识。
我们的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在十二年间提高了3815亿斤,提高的产量比建国初期不到三千亿斤的年度总产量还要高。而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的本质,就是因为我们农业的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市场需要的,你不一定生产得出来,你生产出来的,又不一定能卖得出去。
比如我们调减玉米,多出来的耕地种什么呢,如果种大豆,种出来卖多少钱一斤呢,和进口的相比有竞争力吗?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所以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量的调整、播种面积的调整问题,而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问题,根本上是解决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是在量上加加减减,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走不出目前的困境。
失去竞争力的四方面原因
我们目前最主要的粮食品种:稻米、玉米、小麦、大豆,国产价格平均比进口到岸价格高30-50%。为什么会这样?有四个原因:
首先,农业生产成本高企。
我们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粮食增产产生很大作用。但从2008年开始,最低收购价开始逐年提高,这是由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倒逼造成的。
而生产成本为什么提高?因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没能很好地管控好要素价格。这个问题不止体现在农业领域,在加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地转移到要素价格低的国家地区来保证竞争力,但农业不可以,总不能叫老百姓不种地。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之前相比不同了。
我们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汇率,所以随着经济发展,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长期中呈逐年降低趋势,使我国生产的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被压缩。
第三个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后续效应持续发酵,造成一系列复杂情况。
一提到2008年经济危机,不少人都会提到四万亿的问题,但其实,在那样大规模的危机中,各个国家只要有能力,都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性的金融政策,而且,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技术官僚也都很清楚,这么大的投资力度,过两三年一定会有高通胀出现。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如果两三年后经济增速恢复,这个高通胀就会被熨平。
但是问题是,如果经济增速没有恢复,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比如全球粮价在2012年达到阶段性高点之后,开始持续下降,2015年底和2012年底相比,小麦和大米价格下跌了三分之一,玉米、大豆价格下跌了40%。
第四个原因,能源价格暴跌,造成海运成本下降,也使得进口农产品价格下跌。
所以,现在这个阶段,不只是中国农民在受苦,全世界的农民都在受煎熬,价格这么低,谁能赚钱啊。
去年年底,我问美国的农业部副部长,美国的农民能扛得住吗?他说,美国600英亩(约合3600亩)以下的中小农场,已经开始面临亏损,可能也要扛不下去。所以说,全球农民都在受煎熬,就看谁能够熬过去。谁能熬过去,谁就能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高层对农业保护问题存在分歧
我们理解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给量的安全问题,而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安全问题,和中国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安全问题,所以这个账不是简单的算经济账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对本国农业实施的保护条款,要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一保护,就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甚至我们有些部门领导同志都讲:“我们自己种粮食不赚钱,政府还要补贴,比国际粮价贵这么多,何必还要种呢,多进口不就行了吗?”
但其实对本国农业的适当保护是WTO规则所允许的,也是世界各国都在用的,无非是看怎么把规则用好。比如WTO原则允许的关税配额制度,可以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农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以保护本国相应产业。另外,在农业补贴政策上我们也要从黄箱转到绿箱,从补贴成本转到补贴收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我的农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