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刘永好:农业想赚钱已经不能再拼规模要长智慧

[ 作者:刘永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7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各路资本都纷纷涌进农业,誓要挖掘这个金矿,可是成功者却寥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深耕农业多年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现在的农业想赚钱,已经不能再拼规模了。要从“长身体”转变成“长智慧”。

  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35年的时间,新希望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与日剧增,BAT牢牢占据着主要流量入口;华为、格力、海尔等传统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用“中国标准”影响世界;诸如复星、联想等企业也正在重构自身的商业体系。对于新希望而言,这是商业大势的改变。

    从“一袋饲料”到“一块猪肉”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大农业在经历技术驱动、资本驱动后,正在向消费驱动的格局转变,行业的竞争格局也由规模向效益、由产品向服务等方向转变。谁能够适应这样的市场变化,谁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深耕农牧业上游多年,新希望早已意识到“规模论英雄”的时代正渐行渐远。行业换档升级的窗口期,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新希望也开始主动求变,逐渐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2014-2015年,集团农业板块——新希望六和的营收规模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净利润增速却逐渐提高,这正是公司提前布局谋变的成效。

  从“一袋饲料”到“一块猪肉”,由规模增长到效益增长,在传统农业板块迎来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新希望六和也激发出新的增长动能。

  今年“两会”期间,除了6个建议,刘永好还带来了新希望出品的各类酸奶、香肠以及其它肉制品,配以各种俏皮有趣的名字,让人很难与主营饲料、屠宰的新希望联系到一起。今年以来,新希望将产品逐渐逼近消费者的态势愈发明显。

  实际上,新希望农业板块一直具备“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布局,但是产业链各环节还未实现完全配套,在生猪养殖与肉制品加工环节仍然需要补齐“短板”。

    猪周期红利正逐渐远去

    过去的2016年,农牧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度过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财年。尤其是生猪养殖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大爆发,成为A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Wind统计,已有38家农业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报预告,其中34家公司预计全年业绩将实现正增长,业绩预增幅度在100%以上的公司有19家,预增增幅在200%以上的公司达到12家;年度业绩预告下滑的公司仅有4家。

  “去年是一个特殊的行情,前几年猪价都在低位运行,整个行业养猪的规模缩小了,农民原有的传统养殖模式也在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刘永好解释说,“但整个市场需求仍在,所以说供求关系导致了2016年生猪养殖企业利润都很好。”

  随着资本的涌入,业内普遍预测,猪周期红利正逐渐远去,2016年疯狂的猪价,2017年或将无法复制,且2016年养殖企业积极扩张的产能,有可能在2018年得到释放,猪肉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处于亏损状态。

  处于养殖行业上游的饲料行业,同样无法摆脱周期性带来的阴影。

    农业板块向价值链高端挺进

    如何去减少周期性带来的业绩波动,对于正在加快养殖业务布局的新希望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刘永好给出的答案是——农业板块向价值链高端挺进。

  5年之前,新希望还是以饲料业务为主的传统农牧企业。2011年,国内饲料产量增长同比达到11%,整个行业还处于高增长的氛围之中。在这一年,新希望集团饲料销量达到1540万吨,同比增长16.9%;集团合并销售收入760亿元、汇总销售收入突破830亿元,达到了历史新高。同年,新希望也提出了“千亿营收”的目标。

  但行业产能过剩、猪肉价格走低等因素开始迅速拉低饲料行情,新希望六和的营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死磕饲料业务显然并不现实,更需要找到新的路径。

  2013年,刘永好邀请原六和集团CEO、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出山”,担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是在2013年,新希望变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业务板块从饲料销售向养殖、消费端倾斜。

  “今后养殖和肉食品的权重会增加,这也是转型的重头。”刘永好说。按照规划,未来新希望不仅是一家饲料生产与供应商,而是要做覆盖养殖与肉食品的全产业链打造者。

  2016年,新希望频频祭出大手笔:6亿元收购生猪产销企业本香农业;1.7亿元入主久久丫;近3亿元收购嘉和一品中央厨房资产;高调宣布88亿元养猪……一系列动作印证着新希望六和的转型步伐。

  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

  去年2月,新希望六和发布公告,规划通过3到5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1000万头生猪,通过“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预计投资为88亿元。同时也通过“禽旺模式”,在全国养20亿只鸡。这其中所蕴含的商业逻辑,绝不是赚取一波周期红利那么简单。对于饲料企业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行业升级,投身高效、专业的养殖是产业链整合与重塑渠道的最优解。

    打造10个销售额10亿元的终端品牌

    而更大的市场与更高的利润还在于产业链的终端。在肉制品端,美国的猪肉规模大概是500 亿美元,其中370亿美元是肉制品,130亿美元是生猪。在中国则相反,1.4万亿市场规模中1.2 万亿是生猪,2000亿是肉制品。

    “将肉类产品做成美食。”刘永好特别强调说。2014年底,新希望六和业务板块梳理成形,“肉食品”取代了“肉制品”,一个字的差距背后是新希望立志食品端的意图。

  不同于由效率和成本来决定的养猪端,肉制品消费端由品牌决定,这是大多农牧技术型企业不太熟悉的玩法,不能再简单沿用过去的农牧思维。在品牌塑造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将为灵活、创新、能准确把握终端消费者心思的公司留出更多机会。

  据了解,新希望已经拥有“美好”“倍有滋”“千喜鹤”等品牌,去年又对“久久丫”进行战略投资。按照规划,新希望的目标是有十个这样的终端品牌,并将每个终端品牌做到十亿元的销售额,同时打造一个统一的制造品牌“新希望六和出品”。

    从业务占比来看,2014—2015年,新希望六和第一大主业饲料的占比从60.21%,下降至58.39%;商贸从12.25%下降至10.23%;而肉食品、养殖业务分别增长至27%与3.28%。2015年,新希望六和营业收入615.20亿元,同比下降12.13%,净利润却同比增长9.47%;2016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六和营收下降4.82%,净利润却增长19.09%。或许并没有分外惹人眼球的净利润增速,但全产业链的优势却正在凸显。

    海外频繁并购

    如果从1998年公司设立海外事业部算起,新希望的国际化进程也已经走过了近20年。从在越南、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建厂,到现今在澳大利亚、美国的投资并购,从动物饲料到高端蛋白,新希望农牧板块的国际化路径正悄然发生改变,这背后也是国内农牧领域风向标的变化。

  目前市场上日渐充盈的肉类、蔬菜以及乳制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但另一方面,更加绿色、健康、高端的动物蛋白依然供不应求,农牧产品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经济全球化格局中,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刘永好表示,要迎合市场需求做供给侧转型,同时保持自身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必不可少。

    “在牛羊肉、奶、鱼虾等高端蛋白领域还没有一个比较强势的领导者。”刘永好说。

    作为民营企业,新希望试图在不同的市场空间中形成自身的错位优势,通过国际化,努力成为高端蛋白领域的整合者和领导者。

    2013年,新希望产业并购基金收购了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加工商Kilcoy畜牧业公司,并将其养殖规模扩大到50万头;2015年7月集团旗下新希望乳业与Moxey家族、Perich集团及澳大利亚自由食品集团,合资成立澳大利亚鲜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国收购了知名谷物和能源贸易商蓝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6月底,新希望集团旗下的草根知本集团全资并购拥有27年品牌历史的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ANC。

    “现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只占到整个销售的10%左右,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内国外能够六四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刘永好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英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