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一个是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是建国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大的短板是“三农问题”,而短板中的短板是扶贫问题。中国还有多少贫困人口呢?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还要更多。2008年之前联合国是以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作为贫困线,低于这个标准的即为极度贫困。2008年之后联合国基于全球物价的变化重新修订了贫困线,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为1.25美元/天,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是2美元/天。如果按照这个联合国修订后的标准,中国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可以说,中国的扶贫和减贫工作还任重而道远。中央18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到第一个百年的时候,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部592个贫困县摘帽。这是两个硬指标,这两个硬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标准。在仅剩5年多年的时间里,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现在该如何推进工作,这些问题已经提到全党全国的重要议程上。作为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也将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作为研究三农的学者,应该紧跟中央的部署,把贫困问题作为三农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在农村扶贫工作上,这五大发展理念应该做的文章很多,发挥的余地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近期中央在扶贫开发方面不断出台了一些举措,归纳起来有三个大方面,即五个坚持,六个精准,六个一批。五个坚持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六个精准是,扶贫项目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一批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和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和通过医疗救助保障一批。五个精准,六个坚持和六个一批是中央在扶贫问题上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总的战略举措,也是总的方针,也是今后5年多时间里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现行标准,我国还有592个贫困县,其中中部地区217个,西部地区375个。按现有贫困人口7017万,世界贫困人口8.360亿,中国占的比例已经不多了。但是要彻底解决贫困人口,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阶段,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好解决的都解决了。用中国三农界泰斗杜润生先生的话说,我们已经用尽了一切便宜的办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就斐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很难说是有扶贫的需要,大家基本都是“平等的”贫穷,大家都是吃不饱,穿不暖,贫穷是属于绝大多数人的。那个时候需要解决的是多数人温饱的问题,而不是少数人贫困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排在第15位,到了2013年中国GDP占世经济总量已经到达了12.3%,跃升至第2位。即使是这样的成绩,世界上依然出现了一些杂音,比如,中国危险论,中国责任论,甚至还有一些唱衰中国和唱空中国的论调。但是,在中国的扶贫、减贫和反贫工作上,世界上是一致的赞赏,没有其他的说法。因为,中国确实为全世界减贫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从1981年到2010年,世界贫困人口从19.38亿人,减少到12.12亿,减少了7.26亿;中国从8.35亿减少到1.57亿,减少了6.78亿。中国贡献了世界贫困人口减少的93.3%,这是全世界认同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对贫困的认识,一般人基本的直觉大都停留在吃的穿的不够好,钱不够花上。但是,贫困问题是具有时间内涵的。往前推30年,那个时候的贫困和现在的贫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现在即使不管在什么地方,也都吃得饱,穿得暖。关于过去的贫困,1985年新华社一份内刊报道毕节地区赫章县海雀村极贫情况最为典型:“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3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一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终年不见食油,一年有3个月缺盐,4个人只有3个碗,当时已经断粮5天。”当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这篇报道作出了这样的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此类的情况,当然不仅限于毕节。1991年,李存葆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纪实报告文学《沂蒙九章》,里面这么描写粉碎四人帮前后“山东第一镇”的罗庄的贫困状况,“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尼龙裤, 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细看还有百分数,染青的,染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作为“特权阶层”的干部享用的尼龙裤,是用从日本进口的装尿素的尼龙袋儿所缝制。“特权阶层”尚如此可怜兮兮,百姓之贫困和落魄就更加不用提了。地还是那块地,天还是那块天,人还是那些人,今天中国发展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的是制度的变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通过“大包干”改革,粮食产量就由原来的3万多斤增长到10多万斤,制度变革的经济绩效非常显著。通过制度的变革,中国今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甚至面临粮食过剩的问题。我们已经从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与不足做斗争中解放出来,逐渐过渡到与过剩做斗争中去。以前说,资本主义很腐朽,牛奶喝不完都倒到河里,我们现在有的农产品就遇到这个问题。我们的政策也要适应从粮食不足到粮食过剩的转变。虽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部性、结构性过剩,但是中国的局部贫困问题依然需要下大功夫研究治理解决,许多地方的贫困依然需要很好的治理。
(注:本文系《战略与管理·专题报告》2017年第3期“脱贫攻坚”专题前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战略与管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