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韩俊: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 作者:韩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7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为主体的返乡创业潮悄然兴起,涉足的领域包括规模化种植和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当前,应因势利导,强化政策统筹整合,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像当年抓乡镇企业发展一样抓返乡创业,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引导其成为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

返乡创业正孕育着蓬勃涌动的热潮

在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批农民工、一些企业主、甚至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敏锐地意识到,家乡农村对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潜力很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顺应农村返乡创业潮的趋势,各地出台政策措施,“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通过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逐步推动返乡创业由“星星点点”向“星罗棋布”转变,正在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首先,返乡创业成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追求量的增长,主攻总量不足的矛盾。为解决总量不足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农业资源环境的弦一直绷得很紧,边际产能过度开发,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挑战日益严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历史性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在传统农业供给体系中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须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必须优化农业全产业链从业者结构,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头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兴起背后的返乡、下乡创业者们,现在返乡带回了资金资本、现代化的眼界、管理经验和市场连接等等,更注重在品质、品味、品牌管理控制方面下功夫,更注重新技术应用、农业多功能性挖掘、经营模式创新和产业链延伸,这让农业生产很自然地嫁接上了现代生产要素,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了全新动力。

其次,返乡创业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农民增收形势异常严峻。我国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减贫难度不断增大,脱贫攻坚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闲时段的劳动力可以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据有关部门对192个县的典型调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效果较好,1个返乡创业者可带动近4个人就业。虽然现在宏观经济下行,跨省外出务工有所减少,但是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会在增加,农民工资收入还是有较好的增长势头和后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依靠。

再次,更多人力资源回流农村创业,对繁荣当地农村、增进社会治理,修复社会结构有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 “兼业式”流动,即农村劳动力利用农闲时间季节性地外出打工。二是“候鸟式”流动,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周期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往来。三是“刨根式”转移,即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举家外出并成事实上的城市居民。毫无疑问,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主导趋势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后还是会有不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有的可能就在当地落户定居了。但只鼓励劳动力单向流往城市,只能使农村不断空心化,社会资本自然不断消逝。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改善,农业农村投资价值不断显化,外出劳动力回流,也将成为一种新潮流、新趋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许多年轻人回来了,也呆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东有的淘宝村就喊出这样的口号:在外东跑西跑,不如在家淘宝。人回来了、心聚拢了,村庄的社会治理自然也就更有基础、更有底气了。返乡创业者投资兴办各类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新阶段完善乡村治理的一个有效抓手。许多返乡创业者都是父子兵、夫妻店,这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改善农村家庭结构,有利于修复农村社会结构,防止农村在社会变革浪潮中被边缘化。

农村返乡创业实质上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有利于解决新形势下谁来发展现代农业、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是新形势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形式,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尽管现在返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还只是星星点点的盆景,但已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蓬勃生机,完全有望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亮点、新风景、新动能。

像当年抓乡镇企业发展一样抓返乡创业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演绎出我国与众不同的工业化路线,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业化道路。这种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转型注入了强大推动力。近年来,返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将有利于农民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分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城乡融合发展。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发展一样抓“归雁经济”,像当年吸引外商侨商一样培育“返乡创客”,像抓城市招商引资一样抓农村“招商引智”。要把支持返乡创业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同带动多数普通农户增收和贫困户脱贫摘帽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带动农村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发展。

前不久,国办发布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对这方面的政策做了部署。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总体情况不清。除了近两年人社部门开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有粗略的统计,返乡创业主体数量几何,主要从事哪些行业,流转土地和经营状况如何,这些信息实际上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有所掌握,工作底数实际上不清楚的。二是政策碎片化较为突出。返乡创业政策基本按创业群体归口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农民工创业在人社部门,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在团委,女性创业在妇联,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由商务部门归口管理。不同职能部门的创业支持政策条件各异,不仅造成政策支持难以聚焦,同时还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支持和低效支持。另外,创业支持政策审批部门繁多,加上缺乏合适的信息对接和沟通渠道,往往使得许多支持政策最后是“看的见、摸不着”,飘在半空。三是支持力度不够。基层同志反映,虽然各地都设立了创业贷款或创业担保基金,但现实中创业担保贷款条件比较严格,针对创业人员的贷款额度较为有限,基本上杯水车薪。虽然为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允许有5%的附属设施用地和辅助设施用地,但苦于设施农业落在基本农田内,这个用地比例政策很多时候实际上是落不了地。

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整合好现有政策,完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要以工业园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基地等服务平台为载体,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尤其要在用地、金融和培训等方面,出台一些含金量高的实招硬招,破解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突出瓶颈。

一是用地方面,要制定专门的返乡创业用地政策,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和简化审批手续。引导和鼓励返乡创业者利用闲置厂房、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允许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用于返乡创业,并适当减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费。

二是在在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返乡创业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解决创业者融资担保难题。积极推进确权颁证、抵押物价值评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等配套工作。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放返乡创业专项贷款。对招用人员达到一定规模或比例的返乡创业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积极开发特色农业保险险种,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降低返乡创业风险。

三是在培训方面,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培训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返乡创业的培训支持力度。紧密结合返乡创业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制定创业培训规划,扩大培训覆盖范围。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比照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的政策,鼓励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农村,面向基地、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业务技术指导、营销策划等服务。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7”主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

作者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