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检察院在不少的乡挂了牌,叫行为矫治中心,就把那些犯了法但是还不够判刑严重的人放到乡村去生活一年到两年,然后他就变成了好人。我调查过这样的不少的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变成了一个带头人,我就在想,这个孩子干嘛不挂在国家行政研究院呢?当然也没挂在中国农业大学,他没有挂在城镇任何的街道,他为什么要挂在农村?
因为挂在农村,他会使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如果挂在城市社区,好人未必坚持做好人,坏人可能变得更坏。那么乡村它为什么有这样一些特点?用我们社会学的概念叫社会化,就是一个人在乡村从一个自然的人生下来,他自然而然地又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叫社会化。当然也有学科把它叫教化,叫教化也可以。为什么乡村有这样的功能?我梳理梳理,有不少原因,10分钟我也讲不完,主要的我讲两个。
第一,农业劳动。农业劳动使人不仅接触了自然,他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他不会战天斗地,不会直接升天,他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最后学会了巧妙地利用自然。那么在农业劳动的过程当中,他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养成了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而现在的孩子他没有这种意识,是因为他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农业劳动,人家也不遵守他们说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来没遵守过,10个人当中也未必有几个人遵守过,因为大自然太无情。那么他就养成了感恩,今年丰收很多收获,他就有感恩的习惯,我感恩大自然。我们开会以前的感恩仪式,感恩天地,别和天地作对。那么在农业劳动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很多很多东西,现在教育学家明白农业劳动是全人培养的一个理想载体,全人,我们现在的人都是片面的。全人培养有个载体就是农业劳动,所以在很多的学校,有条件的都办了开心农场,没条件的创造条件,跑到楼顶上建空中花园,让孩子们劳动。具体为什么,我不再解释。
第二点,在乡村有丰厚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太多了。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红白喜事,每一个活动都对人实施了强化的再教育。我们参加一个葬礼,好几天,各个环节都在对人进行教化,尽管是针对死人的仪式,但是它教育的是活人。我们参加婚礼,尽管婚礼现在是五花八门,我认为搞不清为什么要举办一个婚礼,但是主题还在,孝文化,感恩的文化都在里面。各种的礼仪活动,人际之间的交往,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叫礼,什么叫规范。
像我们在乡村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十分的明确,我到人家串门去了,我可能是爷爷的角色,人家管我叫爷爷,我就得像个爷爷的样子。一会又来一个那是我的爷爷,我就变成孙子了,那我就得站起来把这个座位让给我爷爷,我去当孙子。是吧?小孩就明白,这叫礼仪,这叫行为规范,城里面没有这种,城里面只有一个名册的,领导和被领导。三十多岁的站在主席台上,八十多岁的坐在下面要认真地听,尊重领导。我们除了这种文化,好像见不到啥别的文化。所以说我们就学会了礼貌这个东西,这就是社会的心脏。乡村可以说是文化传承这里对人施加影响和教育的保护。有人研究过,只要在农村里待到十几岁,哪怕你就出国跟这个国家断了延续,它的文化已经渗到了你的骨子里,文化就是这么厉害。除了几门课一门课都没有除了几本书什么也没有,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那么乡村为什么能够对人产生影响?它还和乡村的形态有关系。我举一个例子说。乡村每一个农户他都是开放的,谁家里有什么事情,全村人都知道,甚至邻里比我们自己家还清楚。我们平时调研的时候,说你们人家你孩子在哪儿打工啊?老太太说在北京吧,那邻居老太太马上给你纠正,去年在北京,今年去天津了。如果对每一家的事情都很清楚,它就容易形成什么?叫公共舆论,谁家这媳妇真不是东西,她虐待公婆,谁家的儿子做得真好,真有本事,考个第一。那么这个公共舆论在乡村里边,它有一个空间,我们叫公共空间,就是大家在十字街头或者在什么旁边,大家在那儿聊,聊天。信息化传播中,语言中的信息在这儿汇集,汇集完了以后他还加工,根据自己的愿望加工,然后传到全村的男女老少。那么我们去做调查的时候,说谁家媳妇好?旁边的老太太就说谁好谁好,都很清楚,那我们也说有没有不孝顺老人的,老太说有,就说那谁家的,谁家的我不说,大家都知道。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他要为你的信息传播再加工,传到男女老幼,那么人们活动就变得便捷,和善,它有很强的示范功能。
但是我们今天遇到了麻烦,我们把农村给端掉了,从平房变成了楼房,楼房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住宅里头,它改变了社会里头,也改变了文化。楼房是三居室的一关门,对门是谁我到现在记不住名字,我们那个房子我已经住了整10年了,我实在不好意思再问您贵姓啊,但人告诉我好多次我也没记住,因为没有交往,我没去过他家,他也没去过我家,他孝顺不孝顺父母我不清楚,而我是不是虐待父母他也不知道。当然也就没有了公共舆论,在北京乡村建设的一些试点单位,我一去人家就讲,自从搬进了楼房,再也没有长舌妇了,没有人再议论村里的事情,张家长李家短。而我也知道一个乡村社会毁灭?(64:35)。
另外一个,刚才杨老师强调的撤区并校,就是城镇化的思维,要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农民进城。学校没有了,有很多的后果,其中有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和家庭、和社区出现了隔离。就我们说的三大教育,过去三大教育里面家庭教育没有了,有些地方跟我讲寄宿的好处就是父母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不用教育孩子,为了钱放弃了教育。没有社区教育,也就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了,他和社区没有什么联系。我碰到一个学生他到博士毕业,还是不太懂礼貌,不太和人相处,没有感恩的意识,他就跟我们隔断了和社区的这个教育有关系,所以认识乡村的价值,振兴乡村教育,要从认识乡村价值开始。
时间到了,谢谢。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乡村问题研究所所长,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