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叶兴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对非洲的启示

[ 作者:叶兴庆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1 录入:王惠敏 ]

原题:以消除贫困为目标: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对非洲的启示

中国农村减贫取得巨大成就。30多年来,中国先后采用过3个农村贫困标准。按1978年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000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6%。按2008年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2.8%。按2010年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567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1978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低于当时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但中国2010年贫困标准已略高于世界银行按2005年购买力评价计算的每人每天1.25美元标准或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

他认为,中国农村之所以取得如此显著的减贫成就,与益贫性很强的经济增长有很大关系,也与益贫性很强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密不可分。所谓益贫性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惠及大多数人群。1979-2014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这主要归功于30多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无论是早期的乡镇企业发展,还是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部门的快速发展,都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1978年为70.5%,2014年下降到29.5%。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增加,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帮助大量农户走出贫困。

所谓益贫性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就是能够惠及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主要包括:1.让全体农民拥有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政策。从1978年到1984年,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2.5亿个农户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户均0.5公顷,取代原先的400多万个生产队。2.改善农业部门贸易条件的价格政策。中国曾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1978年以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虽然后来实行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但2004年以后又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托市性收购政策。总体而言,农业与非农产业部门间的贸易条件朝着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变化。从1978年至2014年,全国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均提高6.4%,跑赢了农业生产资料年均5.4%的速度,也跑赢了CPI年均5.1%的速度。3.按承包面积分配的普惠性减税和农业补贴政策。2600年来,中国一直对农业征税,以此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从2000年开始实行农业减税政策,2005年彻底取消按土地面积计征的农业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2006年全国农民减轻负担1335亿元。从2004年开始,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按土地面积发放到户,补贴力度逐年加大,2014年达到1674亿元。4.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策。国家对农田灌溉、农村饮水、乡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中国耕地中可以灌溉的面积已占52%,提高了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中国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80%,增强了农村与外部市场的联通性。5.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政策。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03年起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开始实行农村小学和初中9年免费教育,2007年起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起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加之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占比明显提高,2003年为3.7%,2014年达到18%。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

他强调,各国国情不同,制定农业农村政策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但相互学习和借鉴是非常必要的。非洲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经验也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益贫性农业农村政策,能给非洲国家哪些借鉴和启发?第一,把发展农业放在优先位置。追求国家现代化,不能忽视农业。农业的益贫性最强,只有促进农业发展,才能较好地缓解贫困,才能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要素。第三,公共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国家发展的宏观政策时,要主动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时,要积极向综合部门争取。第四,逐步实现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中国30多年的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从生产到流通、从普通产品到粮食,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避免了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混乱。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最终有利于减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