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把整个产业链都留在乡村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举措。做好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施工设计图,对于未来五年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从容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围绕规划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谈几点认识:
第一,把产业发展放在主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紧紧围绕着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这“两个紧紧围绕”是我们实现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实现产业兴旺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规划中我们用两篇九章二十九节的篇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进行了系统安排。规划部署了一批重大任务,主要有五个:一是重视粮食,科学合理化。九亿亩粮食功能区,确保粮食以及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是最基础的基础。二是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提升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三是建立农业经营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体制增效。五是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紧密型利益链接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活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谋划了27项的重大工程项目,主要以建设高质量农田,力争2022年建成四亿亩,推进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推动粗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实施产业兴强县行动,发展产品优,生态好的农业强镇行动。设计了一批重大改革政策,围绕着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治制度,有偿退出担保以及管理。鼓励新型主体与小农户建立企业型股权利益连接机制,围绕着提高农业科技制度创新水平,提出要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工作,整合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大绿色基础工作,围绕着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政策体系,深化重要农产品的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等。这些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落地,必将把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乡村产业体系必须根植于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根植于县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产业体系。既包括农产品的种养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也包括农村传统手工业、农村小商业、小集市;既包括服务三农的乡村服务业,也包括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比如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康养等等。我以为发展好乡村产业,一是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种养加一体,立足乡村优美环境,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等稀缺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由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立足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发展乡土特色产业,遴选一批铁匠、银匠等农村能工巧匠打造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土字号品牌。就是要链农,尽可能把整个产业链都留在乡村,发展产业既要立足种养业但又不局限种养业,必须大力发展建在县乡村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农民建设田头储藏,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农产品发展等新业态,推动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拓展,在政策、制度、机制上打通种养业向二三产业融合的通道。只有把这个产业尽可能留在县乡村,农产品能够就地增值,农民能够就地务工才可以把青壮年留下来。惠民要围绕农民服务体系建起来,一方面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等新兴主体;另一方面适应农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要求,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改造一批农家店,农村集贸市场等乡村传统商业网点,加快发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尽量让农民办事不出村。总之,只有发展根治于农业农村的产业,才能够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更多留在农村,乡村振兴的基础才能够越做越牢。
第三,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走绿色安全高质量的路。乡村的产品并不代表低标准,乡村产业根植于乡村,有熟人社会内在约束,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重塑乡村价值产业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高品质的品牌。聚焦六高要求,着力提高的环境质量,建设清洁肥沃高标准农田。要着力完善乡村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以及产地注入市场准入制度,健全乡村产业认证体系,要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品牌化发展,鼓励各地培育特色产品区域品牌,加强明特优的推荐。加强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乡村产业发展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不断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第四,发展乡村产业核心在人。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招不来人,没有人发展不了产业。这些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发展乡村产业,谁来振兴乡村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以为解决乡村产业缺人才的问题,应立足城乡人口流动大趋势,坚持内培以及外引相结合,强化育才措施,优化留人环境,促进各种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向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改造乡村教育体系,让更多农民、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快从小农户中培养造就一支要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培育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力军;二是培育乡村能工巧匠,方向是选择培养一批工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工匠能人,支持开展创业创新。鼓励下乡创业,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等市民下乡。支持能人返乡创业,落实金融贷款用地等电等扶持政策,鼓励在外打工有成的农民回来。
第五,发展新型产业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过去农村定位就是搞种植,城市定位搞加工流通,农民搞原材料,达不到增值收益,这些年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经营上进行创新,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在推动经营集约化销售品牌化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这个机制我们要坚持并且不断完善。我们研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完善“公司+农户机制”,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把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夯实在农民身上,让农民主导乡村产业发展,分享更多的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在农户中进行,而不是过去我们这些年搞的是引进大公司,农民增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引导新兴农业主体与农户构建产业联合体,推广订单收购加分红,农民入股加保底收益这样多种利益连接方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起面对市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振兴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