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我国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一些地区通过积极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农村治理机制方面取得了可观进展并提供了宝贵经验,河北青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观察、思考、总结青县模式运作的经验,将为推动基层政治改革与体制创新、解决全国各地各类乡村治理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有益思路。
不久前,我到河北青县,就村庄治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受到巨大启发。因为调研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很多的实感。现在,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关于青县模式的发生逻辑
我觉得,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县村治模式的发生,具有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
青县村治模式产生的动力是什么?最直观的看上去,是危机。什么危机?就是村庄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力斗争。这几乎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以后,这方面冲突就开始普遍发生。为了解决这个危机,青县创造了新的村级政治权力关系模式。这就是,党支部从村务管理的一线退下来,转为主要组织村民代表会来讨论决定重大事务,村委会在一线开展工作。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制度创新。我们看到,好多乡村治理经验,包括重庆开县的“八步工作法”,都是危机导致了改革。什么导致了危机?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变动、利益关系的调整,对政治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原有领导方式、管理方式难以为继,导致乡村干部内部、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发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冲突,适应新的乡村权力和利益结构变化,新的青县村治模式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讲,青县经验的产生,确实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基层政治制度层面的客观反映。
同经济领域的家庭承包一样,青县的村庄治理模式,根本上也是农民的创造。因为,是农民的权利表达打乱了原来的村庄权力格局,开辟了新权力结构的空间。按照现有的政策条文来衡量,这个创造可能于法无据,但是内在的逻辑、客观的根据是深刻的,是不可动摇的。从这个角度讲,对这样一个经验不可以轻易给予否定。不论人们如何评价,关键是这种东西有自己内在的发生逻辑。这其中隐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组织权力结构演变的某些规律性东西。
从政府的角度讲,一种新组织机制的出现,一个新的模式出来的时候,对领导人是一个考验。这就要看地方领导人有没有政治上的远见,能不能看到这个经验背后的逻辑,从而及时作出判断,适时进行总结。从这个角度讲,青县赵超英书记等领导有政治上的见识和魄力,看到了基层政治制度的创新苗头,不断提炼概括,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化。这样,组织制度的新模式就正式化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经验的真正创造者在乡村工作一线,县委领导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总结。
二、关于青县模式的改革价值
青县模式是村级组织制度安排的重要创新。我们说是创新,是因为初步解决了乡村工作中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党的组织如何领导,就是村庄党组织如何处理与自治组织的关系。这个创新的意义,就是转变了党的领导的方式。通过这种转变,为党组织在乡村工作中找到了新的定位。
从改革以前到改革以来,村级党支部的运行方式是直接的村务管控,处在村务管理的一线。这种情况与我们所说的政治上的领导,还有很大的距离。问题在于,党支部在村庄事务的管理上事无巨细,而且直截了当,但是,这并不利于党的领导。长期以来,包括现在,在大多数乡村,党组织管的都是自治组织应该管理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政治保障作用被弱化,党的自身建设被忽略。该管的事没有管好,这并不利于改进党的领导。从干部个人来讲,有的人希望管事多,自己得到好处的机会就多,但是这种情况不改变,党的权威难以维持。如何改变乡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县围绕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改革。基本做法是:党支部由一线变为二线,村民代表会由虚变实,村委会成为真正的村务管理组织。在这种新的体制中,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主席,通过组织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来实现村庄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并监督村委会的运行。这不仅创新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机制,更具有农村组织制度全面创新的意义。我觉得青县经验的价值就在这里。
党支部从村务一线退到二线以后,既从若干矛盾冲突中脱身出来,又从新的方向上强化自己的领导地位。这就类似基层选举组织中的一种现象。选择的组织者如果看上了某个人,非要在选举中保证他当选,这时候就不得不操控选举过程,最后成为选民的对立面。这时候,组织者在民众中的威信就下来了。看看这些年的农村选举,我们的党政领导干了很多这种事情。相反,如果在选举当中,党的组织保持规则制定者的定位,主要掌握公平、公正选举的程序和运行。这个时候,看上去放弃了对于何人当选的直接控制,好像作用被削弱了,但是其实相反,在掌握规则制定和执行的情况下,参与游戏的各方有问题来找你,你根据规则来裁决协调多方关系。这个时候,领导者的作用反而是加强了。在青县,因为村级党组织转变了领导方式,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协调村务管理的能力提高,公信力也得到了强化。从这个角度讲,党支部抓大放小,或者说党支部在工作上以退为进,确实是转变了这种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执政方式,提高了党的权威。
我在青县一个村里问村支部书记:“现在你抓什么事?”他说:“我抓民心。”党支部把一些问卷发给每个村民手里,村民有什么意见,比如村里的修路问题、治安问题等,都可写入问卷。党支部再把意见整合起来,提交村民代表会研究这个事怎么办。这个书记说:“收集民意,组织村民代表会表达民意,监督村委会落实民意,这就是抓民心。我觉得这个事很大。”在了解民意的基础上,再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村民代表会或者村民会议,把这些利益诉求整合起来,通过制度化机制转化为村庄里的重要决策,由村委会负责贯彻执行。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党支部进一步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党的领导自然就加强了。我觉得这就是党的工作的本来含义。政党就是政治动员,把公众动员到你这方面来,抓民心就是动员政治支持,是真正在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青县模式的创新,核心是党支部转变工作方式,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关于青县模式的改进
青县的村治模式从2003年就形成了。那时候我们这些研究者就关注。可贵的是,五年来青县的县委一直坚持没有动摇。这些年尽管有一些争议,甚至有一些来自上层的指责,但是县委并没有动摇。尤其是赵超英书记,一直在执著地坚持。这种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态度非常难得。大家知道,有时候开拓一项改革不难,但是坚持一项改革更难。希望他们更好地坚持下去。我认为,青县模式可能体现了基层政治改革的大方向。因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变化显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势必要转变,换句话说,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说到意见建议,我觉得,对于青县的经验还需要持续、系统地跟踪观察,需要更细致的总结。我个人的观察,现在这套制度的运作,活生生的东西总结得还不够。青县有三百多个村庄,在不同的村庄里面,在不同的情况下,这套模式的运行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或者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了新问题。这个模式运行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情况?五年当中有哪些完善?有哪些改进?现在我们了解得还不多。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县里的领导做更多的调研,特别是乡村干部,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这个制度模式运作的经验和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善这个模式,更好地进行理论总结。
最近有一本书比较热,就是《让民主运转起来》。一般来说,民主制度的大致原则是差不多的,但是问题在于,民主机制在有些地方能运转起来,在有些地方运转不起来,在有些地方运转得好,有些地方运转得不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本书就讨论一个问题,主要讲意大利一个地方的情况。我想,研究青县的模式在具体运转过程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演变过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有哪些丰富和发展,不仅是为了解决青县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全国不同类型乡村遇到的问题。中国的基层民主应该如何运转?基层民主如何与高层民主衔接融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学者设想、设计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结构演变、多种政治力量在博弈互动中演化出来的。对于我们学者来讲,已有的研究还很不够,特别需要在观察现实生活、推动实证分析方面多下功夫。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青县村治模式”研讨会(2007年4月14日)上的发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改革纪略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