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周其仁:公司+农户要看是怎么加

[ 作者:周其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18 录入:王惠敏 ]

近日,华夏基石变革企业家研修营&正和岛“走进温氏”,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温氏集团董事长温志芬先生、华夏基石首席战略与组织专家夏惊鸣与参访的50余位企业家对谈温氏经验,就温氏道路与中国农牧业未来的挑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温氏董事长温志芬,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温氏集团。

1.发展概况

1983年,温北英先生创立了温氏公司。

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温北英先生是国有企业的一名公职人员,他所在的食品公司鼓励员工停薪留职。温北英先生响应号召,作为一名核心人物,联合周边的亲朋好友共7户人家凑集了8000元,一起创立了一个小乡镇企业。

1993年,成立温氏集团; 2015年,合并大华农(2011年上市),实现整体上市。

2.产业结构

温氏的组织架构是比较完善的,按照国家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设计。

温氏主业非常突出,当前有两大业务:一是养猪,占比63%;二是养鸡(包括部分水禽,更确切地说是禽),占比31%。其他业务配套加在一起起来,构成了2017年557亿元的销售收入,总资产是490亿元。

2017年,总销售额下跌,是因为一季度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流感事件的冲击,同时,猪价有大幅度的杀跌,虽然总产量是增长的,但是价格影响非常大。2018年,估计会恢复增长。

温氏养的鸡是土鸡,现在叫国鸡。当前,温氏肉鸡业务有7.76亿的规模,为全国最大。2012年最高,共有8.6亿只。

2018年,温氏的猪产量还会快速地增长。不会因为当前的售价较低就放慢脚步。肉猪方面,主体上是三元杂和四元杂为主,也有一些瘦型猪。

水禽方面,共有3000多万只。先养的是番鸭,现在正组建专业团队,在水平方面发力,未来几年可能会有较快的增长。

还有一些配套的设备,是为我们自己配套的,也有外销的一些业务,也供市场。另外,温氏是广东省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也有一个加工厂。

还有鸡的屠宰加工,占香港市场30%多的比例还有一个配套业务是动物保健品业务,大概有十六七亿产值。

温氏最近做的是生鲜连锁,170多家门店,打通了产业链的下游。原来温氏基本没有做下游,现在全力以赴做这事,在深圳、广州都有门店,希望把产业链延伸下去。

2017年,温氏在广东省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8,在广东民营企业100强中排名第12。

3.温氏的四个发展驱动

温氏这么多年的发展靠什么?靠三个驱动力:第一个是模式驱动,第二个是技术驱动,第三个是文化驱动。最近我们提出第四驱动力——资本驱动。

(1)模式驱动。温氏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实现发展,对各方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特别是现在中央精准扶贫,希望大企业带动农民发展,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温氏根据国家的要求,发展上一直采用公司+农场(农户)的模式,得到多方认同。现在几乎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地方政府来招商,温氏的发展机遇是不缺的。很多地方不欢迎养猪企业,但温氏特别受欢迎。现在,家庭农场有5.54万户。2016年,家庭农场收入79亿元,户均十三四万的收入。模式方面,温氏还强调机械化、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生产。

(2)技术驱动。现在,温氏有68位博士,530多位硕士,本科以上的员工占10%左右,自身的技术力量不错。但如果每项技术都靠自己原创去做,也是很难的,必须要充分借力。温氏最开始是跟华南农大进行技术合作,现在还有十多位老师在温氏工作,好几位老师已成为集团的高管。除了跟华农合作,还跟其他各方面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有合作,这种合作使得温氏能获得外面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同时,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非常大的认同,获得了相关的产学研合作的荣誉。

在技术方面,温氏在7年前就提出要把环保打造成核心竞争优势。这两年温氏为什么能赚钱?因为人家拆得差不多了,我们基本上没拆。当时温氏先知先觉,没有逃避环保责任,把它变成一个机遇。当然,环保也不是说做就能做的,必须要有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撑的话,投多少钱上去都是没用的。这几年,温氏在环保上做得比较好,在技术上基本是成熟的,接下来就是要一代代地改进。

在管理方面,温氏利用计算机技术、用网络进行管理。现在正在提出另外一个竞争力——希望通过5年左右时间,把互联网+技术打造成为温氏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什么这样提?5年之后,环保优势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提升效率、改变整个流程,用信息化去改变,赢得未来的竞争。所以现在温氏花很大的投入打造互联网+的技术持续投入,这是温氏的信息化优势。

(3)文化驱动。温氏很强调企业文化,股东会、董事会也很规范。文化有什么好处?能够把农户、员工、股东、客户、社会组织起来,通过整体利益合理的分配,使得这些主体支持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股东、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向心力很强,一致行动,非常团结。5万多户农民,对收益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所以现在发展农户不是特别难。

温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每年都捐钱,扶贫帮困助学。现在温氏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协助政府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广泛用模式来实现温氏的社会责任。

(4)最近我们提出的第四个驱动力是资本驱动力,希望跟国内优秀的同行企业共同发展,跟大企业联合打造一个生态圈,通过资本实现发展。因为温氏上市之后,资产负债率是很低的,只有30%,压力是很轻的,属于轻资产。所以希望发挥资本的优势,这一点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周其仁在发言中表示,温氏的经验可以说是浓缩了40年的发展历程。大家关心的问题非常多,我关心的是经济方面的。从需求来看,食品是天子第一号大产业,大家说电信是大产业,房地产是大产业,都对,但似乎斗不过中国人的吃。大家去看国家统计局家计调查的数据,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各项开支,最大一项就是吃,大概比30%略低一点,全国一起算大数应该是12万亿。房地产一年一年卖多少?也就不到12万亿,但我们买个房子要住好多年,吃的部分很少存过年的。但仔细研究今天的吃,很有意思,人们一口吃进去的东西,纯农产品的比重并不高,而且趋势是继续减少。农业产值在GDP里占到9%不到,但从最终消费那头看,古人一口吃进去纯农产的比例高,但现代嘴里的食物,为食物花费的开支,很大一部分是包装、物流、仓储服务、各种农资的研发和投资、都不是纯农业意义上的产品,这是现代经济的特点。现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本身就包含大量非农业部们贡献的要素,所以不仅手机是供应链的产物,农产品也是供应链的产物。即使农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离开冷藏、保鲜、包装和销售,根本就难以进入消费。那么谁来承担这些复杂功能?单靠农民、仅在农村范围就三农讨论三农,那就非常难。

周其仁认为,现在农业的问题越来越有别于传统农业。这个使命绝不是一家一户农民可以完成的,一定要靠现代经济体系,要现代企业公司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难度也在这个地方,可以有多种选择,譬如把农民雇来当农牧业公司的工人,也可以像温氏这样的“公司 + 农户”。但不论哪种模式,最后总还得和农民打交道。依我看,温氏的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和农民打交道,能有效地组织农民,把小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温氏与5万多农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想想就是天大的挑战,可是人家就是做到了。

周其仁在回答是让农民当工人还是“公司+农户”时说,逻辑上两种办法并存并举,现实里则要持久地展开竞争,比成本、比持久性、比品质的可靠性。一般看,大公司雇农民当工人,直接指挥和经营,成本压力不小,但品质保证程度高一些。“公司 + 农户”,经营成本可能低,但对付市场波动有额外压力,品质保证难度更大。

所以我们比较这两种模式,仅仅拿“雇农民”还是“加农户”做比较,可能还比不出名堂来。温氏成功后,满世界说“公司 + 农户”很多,但要害是到底怎么加的。我在1986年就知道公司 + 农户,当时我们研究所去考察泰国正大集团,就是公司 + 农户模式,后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是用公司 + 农户的办法。不过看来看去,“加”不是大学问,“怎么加”才是关键,因为加得不好就没有竞争力,重则垮台,所以公司 + 农户要看是怎么加,刚才在楼上我和温董事长交流,结论是与时俱进,20年前加得牢靠,不等于5年后、20年后还加得牢靠,这门学问永远在更新。

这是温氏的三招,文化驱动、模式驱动、技术驱动。听下来,技术也不完全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处理与人的关系也需要技术。温氏集团与5万多农户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是一两年,在市场波动中持续多年,很不简单。这里头有组织技术,因为人和人建立信任不是光靠喝酒拉关系就行了的,得有一套组织技术,调节利益,处理发生的问题,这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的看法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公司 + 农户还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怎么加,加什么,这才是关键。刚才温董事长讲了,当年跟他们一起做的养殖户现在都60多岁了,他们的接班人是谁?孩子们念了书都走了,这是中国农业的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现在能不能实现农业人才的更替呢,让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回来从事农业,有没有这个机会?

有提问者说,我是80后,我们现在幸运地能够团结到一百多个80后、90后,现在每年有300多天在田间作业,位置在离海南三亚一个多钟头的路程,在黎族自治县,还有长春的龙安县。刚才我也想说,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个,我特别敬佩周教授洞察到的这一点,如果我们想把科研人员放在农村,确实是很难的,包括像我们这样的80后、90后,去农村能看到的甘心务农的同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你看到的大都是老年人。

周其仁:了不起。不过情况也在变化。过去公司加的那茬农民,没有多少别的机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像温董事长讲的,他就踏踏实实跟你干好多年。现在其他机会越来越多,一个高中生不是说他非要去下地去养猪,他可以去学IT和金融啊,他可以去搞任何别的事,现在机会成本的集合不同了。所以这件事不容易,非在新情况下加得更好,才是新一代的生产力。

我们不妨对标一下,丹麦是人均GDP5万美元的发达经济体,人家总体上还是公司 +农户,农业加工企业是大型的,但种植养殖是农户为基础,丹麦每年2500万头猪,大部分就是这么养出来的。但是说到牧场,同样养猪,它的配方、猪种、饲料、免疫试剂,包括饲养、监护流程,虽然还是农民在劳动,但某种程度上他已经是大养殖体系的一个末端岗位了。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最后比较一下成本如何,品质如何,长远竞争力如何。我不能武断地说哪种模式一定行,哪种模式一定不行,模式本身不能保证行还是不行,模式里头还有更深一层学问,这也是我们大家愿意到温氏来学习的原因。

提问者:我是做产业结构的,研究的行业内容涉及种植业、旅游业等,我想请周教授从产业政策的角度讲一讲我们未来的发展。

周其仁:我不研究产业政策,觉得经济活动还要从实际出发。不管你喊什么口号,产业啦、模式啦、现代公司啦,都有可能做好、也有可能做不好。叫现代公司搞垮的,比比皆是。也不在于什么模式,而是在于怎么执行这个模式,在具体的环境里作出合适的决策。因为人们总结经验的时候,总要提炼一下,于是就有了抽象的概念了。刚才有人问我有没有去看过牧原,还没有。但我看过一些把工人全部招来、由公司直接管、直接经营的,我看过类似的公司。但与公司+农户一样,光看模式没有用,要看细节,模式里头有好多的细节。我就是看细节的,加有加的细节,不加有不加的细节。

提问者:我是山东人,在农村长大。我认为,农村养殖的上游应该是种植。你们认为污水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养猪场,配上100亩菜地,200亩小麦地或瓜果林地,这样污水和废弃物的问题就都能解决掉了。我有一个朋友种橙子,有3000亩橙子林,每年要花很多钱买有机肥,我现在在上海,有时带老人去一个有机农场,他们也是花大量时间搞有机肥,他们是古法种植,还供给寺庙。我想,能不能用一个闭环的方式,把温氏这个产业链和我提到的生态循环的生态全部闭环起来?我不太懂这个是否可行,请专家解答一下。

周其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中国农业几千年为什么土地还有肥力,就是很早懂得利用循环。珠三角非常有名的桑基鱼塘,田周围种桑树,桑树叶子除了可以饲养蚕宝宝,下来的可以喂鱼,后来又发起了猪和鱼的循环,以及各种各样农业生态利用的循环。你的意思我听懂了,干吗费那么大劲去治理污染,你干脆养100头猪,再种100亩小麦,再加上菜地,把养猪的肥水不就循环了吗?想法很好,挑战在于实行。首先,那300亩良田拿来以后,出产物卖给谁?温氏现在敢去做养猪的污水处理,是因为猪走向市场的通路已经有了,养猪这条路已经打通了,如果他们再去管小麦、水稻、水果、蔬菜等等,有个有效规模的限制。把猪的肥料加工成有机肥,谁用谁来买,是不是也是一种循环?

中国发展到今天,在吃的方面,特别需要品质一致的巨量食材供应。我们看中国本土的餐饮企业,譬如海底捞、西贝莜面,这两家能做到今天这么歌上百亿、几十亿的规模,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他两家都借力北方大草原优质的羊肉,品质好且可供规模比较大,像西贝一年就要采购50万头羊!中国市场的胃口之大,难以相信,所以传统农业的很多传统办法,小规模还可以,比如你刚才讲到供应一个寺庙的,还好办,但对付超大市场的,要有新办法。这是今天我们农业很大的一个挑战,为什么对温氏经验感兴趣?现在谁能够大批量优质供应农畜产品,谁就有市场地位。中国的温氏公司还是太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振兴大政要论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