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产业的不断重视,农业成为了当下的热门产业,多数企业选择入驻农业,随着社会资本的注入,涉农专业也逐渐站在了就业的风口之上,但是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对涉农专业的偏见,认为涉农专业就意味着和土地挂钩,和辛劳共生,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形势的变化,这一现象早已开始转变。
随着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推进,农业在我国内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林牧渔业,而转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行发展。现代农业不单单是指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上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原先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多地是一种思路上的突破,农业突破了传统农林牧渔的范围,不仅仅纵向地向二三产业进行延伸,而且也横向地扩大了农业自身内涵,通过产业融合,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还需要通过合作社等桥梁架构的单独个体,而是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局面,现代农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种地养殖,还包括种业研发推广、农机装备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等产前部门,还包括农产品的流通储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还包括食品与农产品加工商品的批发分销以及品牌培育等产后部门,形成了一种囊括一二三产业的包容性产业结构,大农业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现代农业不仅充分地发挥出了它提供农产品的经济功能,其社会、生态、文化的功能性也开始逐渐体现出来,农民的职业除了种地养殖之外,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例如从事乡村旅游业,正是利用到了农业的生态和文化功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以及农业自身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改革的过程,在农村地区积淀下来了无比厚重的乡土文化,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是之前短短数十年间所能改变的,农业依然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它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农业的不断发展,也引导了农民这个群体的不断变化。现如今,小农经营的传统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新型农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他们改变了原先精耕细作的家庭经营局面,拥有着比传统农民更高的教育水平,更科学的管理经验以及更先进的技术装备,从事着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地与二三产业进行融合,而且能够有效地与市场进行对接,准确把握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再为自身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端的要求,这样的农民也恰恰代表了我国未来农民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我国小麦产业中,种麦大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能够对小麦生产、市场趋势、技术发展及政策导向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全面提高其生产及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引导小规模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为我国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加快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我国农业未来三十多年间总体的发展战略,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打造出了宏伟蓝图。文件中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在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几十年的基础上,未来几十年我国农业和乡村发展必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涉农专业的学生也因此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三农领域中取得一番大的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韩一军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