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朱启臻:乡村价值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18 录入:吴玲香 ]

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不会消失,有效的乡村治理只有在理解和尊重乡村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一、自卑是乡村衰败的本质原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因为乡村衰败影响了中国整体发展的进程,而乡村衰败源于骨子里的文化自卑。乡村自卑,要把乡村变成城市,或用城市建设思维改造乡村,要把乡下人变成城市人;农民自卑,要努力摆脱农业和乡村变成非农民,搞农业的人自卑就要搞工业。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楼房比平房好,主张拆掉乡村农家院改为住楼房。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自卑所导致的认识误区。正是这种自卑带来了在制度上长时间地抽取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乡村衰变是制度性衰败。最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是尊重乡村价值的体现。

二、从乡村的教化价值看乡村治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在农家院里与农民谈心,曾说:“中国的庭院比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乡村的农家院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乡村教化功能就是以农家院落为基础和前提的。农家院落的开放性维持了乡村熟人社会的基本特性,农家院里发生的事情全村人都知道,于是就有了公共舆论,有了示范和模仿,有了乡村意义的奖励与惩罚,有了道德和民风的约束,成为引导人向好向善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乡村是一个具有天然教化功能的社会空间。不用教学大纲,也不用办培训班,儿童在乡村生产生活中自然可以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学会社会规范、做人品格和生活技能。乡村自卑影响下的乡村改造,把农家院变为单元楼,所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空间关系,还改变了社会关系,消灭了文化载体,破坏了乡村治理的机制。

三、尊重和理解乡村价值,才能构建乡村治理有效体系

自治和德治只有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上才能实现。乡村具有自治传统,也有德治文化和基础。自治与德治文化存在于乡村的机构之中,不了解乡村特定的结构,很容易丧失乡村最宝贵的东西。乡村像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雕刻的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不懂就不要去动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首先要尊重和理解乡村,继而发现、提升和利用乡村价值,才可能构建乡村治理有效体系。在《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价值》一书中,我们把乡村价值归纳为六个方面,分别是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和教化价值。这是乡村在长期成长、进化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而发育出来的乡村价值体系。尊重这个体系,努力发现乡村内在价值,在新的环境下提升乡村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产业兴旺,建设新型乡村社区,还可以构建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有效乡村治理体系。因此,目前特别迫切的事情是要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深入了解乡村,才能有真正的乡村振兴。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18”分论坛二“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上的发言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原创)2018-02-1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