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12月22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暨“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短板、挑战和对策”研讨会上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落后,全局被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不能掉队、不能拖后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部署。即将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会作出全面的政策部署。韩俊强调,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包括产业、教育、文化、科技、治理、生态的全面振兴,强调的是农村的全面发展。他特别强调,“这是今后制定三农政策最基本的遵循原则。”
韩俊认为,实施乡村振兴,应重点从四方面推进:第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强美富”。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相辅相成。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韩俊介绍,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12000亿斤,今年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358亿斤,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主要粮食作物供求平衡方面的现状是: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稍微有些结余;这两年玉米库存压力很大;稻谷超库存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那时粮食需求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已有的研究判断,到2035年中国还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变升级过程中,除了口粮消费持续下降以外,其他农产品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问题过关。这方面,政策的基本考虑是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由我国作为一个13多亿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如果依赖进口,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农民就业,种粮主要是五六十岁的老农民,很难转移到其他领域。现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调减非优势产区的边际产能,可以搞一些休耕和轮作,但决不能损害粮食生产能力。我们强调,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护优化粮食产能,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我们谋划制定新时代农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韩俊表示,实现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我国有2.2亿户农户,人多地少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加上第一轮和第二轮承包的年限,三轮土地承包期合计长达75年。这个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给农民一个稳定的预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一定是在小农户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化。这方面,政策的主要考虑是,既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也要重视扶持普通农户生产经营,挖掘小农生产潜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把千家万户的小农带起来,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要通过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促进小农生产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提升小农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要通过推动小农生产发展优质绿色生态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经营容量和增值增收空间,增强小农增收能力。
第一农经内参根据中国经济时报《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相关报道整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第一农经内参 2017-12-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