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66.9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4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25元,对比2009年增加567元,增长12.4%。为实现农民增收,汉寿一直抓住农业做文章。

汉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雅称,对甲鱼的养殖开全国之先河,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汉寿甲鱼就闻名世界,正是因为参与市场竞争早,经历了市场的起起落落,汉寿人特别有品牌意识,注重地域品牌的维护,在保证汉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产品效益。

“上下联动责任化、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示范化、产品销售名片化”,这个“四化”是近年来汉寿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方针,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一化”——“标准化”进行。为了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提高农民收益,汉寿县专门成立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农办、财政、质监、畜牧等部门专家参与的技术委员会,实现上下联动责任化,为科学农业生产提供组织保障;积极推进“生态”、“天然”、 “有机”三种种养模式,为蔬菜、甲鱼、水稻等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标准先行保质量

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突出汉寿特色农业品牌含金量,汉寿制定了农产品相关标准。由汉寿县农业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头,明确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在示范项目的管理上,出台了《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考核验收办法》。对于水产养殖和种植、林业,制定并完善了《甲鱼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密本南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油茶林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化生产规程7项,从基础条件、投入品管理、生产制度建设、种养技术上都作了明确规定,以促进甲鱼、蔬菜、油茶、优质稻等农作物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以汉寿最为出名的甲鱼产业为例,从基础条件、投入品管理、生产制度建设、养殖技术上都有详尽的规定,以确保“汉寿甲鱼”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成功申报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汉寿甲鱼成为全国第一个甲鱼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

标准制定不是花架子,汉寿县政府积极推广标准,将农业标准化建设纳入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专门了设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奖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基地进行经济奖励,首先提高广大干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面对农产品养殖户,则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2011年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培训标准化示范户2500多人次,编印甲鱼、蔬菜、优质稻、油茶《标准化示范手册》、《农业标准化监管手册》等15000余份,放到每个示范户手中,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部门主动支持、社会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氛围。

示范园区立标杆

2011年初,汉寿县成立了由时任县委书记刘定青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张克武任副组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汉寿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2011年县级领导农村办点及后盾单位联点安排方案》。示范区所涉及乡镇均由党委书记挂帅组成相应班子统筹协调并进行政策扶持,29个县级领导组成29个驻点工作组,带领107个后盾单位联点35个村驻村开展工作,由县委农村工作部制定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考核验收。

为了完善园区道路、沟渠与质量监督等配套设施,汉寿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0%,着力打造了3个市级标准化园区即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园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甲鱼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在每个示范园区设立农产检测室,坚持从生产基地对甲鱼、蔬菜、优质稻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对主要农产品加大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探索建立农产品基地准入和市场准入制度。今年已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11905个,合格率达99.5%,并将抽检结果及时上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同时在媒体上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21.5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6个、标准化示范园区80多个。其中,3家渔业生产企业分别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小区;3家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分别成为全国奶牛标准化示范场、全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全省家禽标准化示范场;10家养殖企业的22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检测。

汉寿县在工作部署、政策扶持、财力投放等重点向示范区倾斜,县、乡两级整合所有涉农项目,尽可能向示范区集中,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农开办、环保、国土、水利、电力等相关单位整合涉农项目4440万元支持示范区建设,特别是农开办把近3年的建设任务都放在了示范区;县甲鱼办、畜牧水产局、乡企局、农经局等单位在技术和设备上给予支持;107个后盾单位派出135名驻村队员联点35个村,长期驻村开展工作,帮助村里制定规划、落实项目、传授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力争示范区内要达到“四化”标准,即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合作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率先城乡一体化,把示范区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龙头企业促合作

为了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养殖大户等各类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2011年来,汉寿县先后出台了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等系列文件,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及产品展示会议,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15万元不等的奖励扶持,明确由1名县级领导和1个农口部门连续三年对口帮扶一家合作社,帮助选准带头人,搞好建章立制,指导规范运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营销等优势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汉寿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个,有32家农业龙头企业领办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粮、棉、油、甲鱼、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带动农户31510户,占农户总数的19%。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协会行业自律、合作组织约束的作用,完善与农户订单合同的内容,强化标准基地建设,用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过程,扩大品牌销售市场份额,通过市场导向提高农户的标准化生产积极性。

在种植方面,依托粮、棉、油等传统优势和甲鱼、蔬菜等特色优势,在岩汪湖、大南湖、龙阳等乡镇建成粮、棉、油及水果、蔬菜等标准化种植基地20多个,辐射面积15万多亩。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湖南浏阳河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领办湖南省龙阳绿豆产业专业合作社,上对国家产业研究课题、下连全省杂粮种植户,着力实施杂粮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科研化开发、品牌化经营的一条龙战略思路,在东岳庙、太子庙、龙阳镇、朱家铺、洋淘湖等乡镇建立绿豆、荞麦等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余亩,带动种植户3000余户,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改变了传统农作物商品价值低、增产不增收的格局。

在养殖方面,建成生猪、家禽、水产等标准化养殖基地10多万亩、养殖小区36个,其中鸭子港乡新障湖渔场、龙阳镇小南湖渔场两个水产品健康养殖小区,已分别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小区。

汉寿品牌走四方

从小农经营到品牌经营,从个体单干到合作社集约经营,在市场的起落中汉寿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对于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产品,汉寿县财政分别给予11.5万元的奖励。此外,还着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快对当地瓜菜、畜牧等强项产业品牌认证步伐,对通过认证的农产品,政府财政给予重点补贴,激励带动品牌农业发展。

目前,全县有80万亩耕地和30万头生猪、20万亩常规鱼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拥有各级农业品牌95个,8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56个,其中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4个,先后有30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食博会金奖。农业标准化提升了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30%以上,湘湖水产的“仙湖”牌生态甲鱼,每斤高出常规甲鱼10 -20元;月明潭的“桃花岛”有机蔬菜,价格比常规蔬菜翻番甚至高出10倍;蒋家嘴群湖水产合作社的乌鳢养殖单产达到4000公斤/亩,纯利突破1.5万元/亩。已培育了“荣祺”、“锦鳞香”、“桃花岛”、“洞野”、“红菱”、“餐餐见”等直接进超市、上餐桌的知名品牌。

文章来源:20121月《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