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硅石宝库等等美誉之称的冷水江,建市40多年来,依托境内大中型企业密集的优势,连续6年成功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中部百强县市,并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100强,人均GDP5000美元,这颗湘中明珠一直作为湖南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之一,闪烁于潇湘大地。然而,随着境内铁矿资源采掘殆尽、锑矿资源接近枯竭、煤炭资源屈指可期,37万因矿而生的市民感受到了寒意,锑都的光芒开始黯淡。

冷水江因矿设厂,依厂建市,在仅仅4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业企业达11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工业密集率居全省之最。要想全面实现新型工业化,务必要加快优化经济结构,迅速提升产业素质,引导工业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2009年冷水江被评为第二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同时,冷水江市紧紧抓住“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两型社会”和“3+5”城市群建设”等政策机遇;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以“一转三化”战略为核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的经济转型思路,大手笔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场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目的的战役在这座工业城市打响。

关“小”提“质”涨锑价

作为世界锑都,锑品是冷水江的立市之基。在整治前,锡矿山地区涉锑企业遍地开花,实行掠夺性、粗放式生产,互相压价,步步下跌的国际锑产品市场价格让世界锑都在锑价上受制于人。经济转型的首个战役,冷水江果断从锑品产业开始,作法就是先破后立2010年,冷水江开展了涉锑企业关闭整顿专项行动,共关闭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选矿手工小作坊145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7.4万吨,拆除焙烧炉106座;同时,投资1.2亿元对保留的7家骨干涉锑企业进行扩能提质改造。大规模关闭小锑矿之后,资源的粗放型消费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无序生产、无序竞争引起的锑价萎靡迅速得到了提振,由于世界锑都的特殊地位,国际市场锑品价格应声而涨,牵动了世界锑价的神经。

世界锑都的这一重大举动引发全球轰动。新华社、英国《金融时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行了专题报道,国际市场锑价应声而涨,锑价由4万元/吨最高上升至于10万元/吨,比年初增长了一倍多。

漂白煤海促发展

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对传统工业的大刀阔斧的举措还在继续。漂白煤海成为冷水江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头戏。

作为湖南重要的产煤县市,冷水江市原有大小煤矿243家,整顿前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冷水江市痛下决心,分三个阶段整合到现有的65家。对保留的煤矿全部进行升级技术改造,所有煤矿必须达到安全要求,年生产设计能力达到6万吨/年,才能恢复生产。

关闭了大批企业,资源消耗明显下降,产能产量却实现了稳中上升,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煤炭行业关闭整顿,促使煤炭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极大提升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原来冷水江的煤没有深加工,开采出来就直接运入消费市场,附加值低。当前,冷水江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利用迈进,拉长了煤炭产业链。

科技引领大转型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为了用好科技这个推动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对锑、煤、铁及其工业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发,拉长产业链条。闪星锑业、湖南宜化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家,市内20余家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20%。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冷水江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等5大产业集群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乡融合园区助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生产要素的主要聚集地、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点,也是冷水江新兴替代产业转型基地。冷水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潜力在园区。因此,冷水江通过提升园区的品位和档次、壮大园区经济总量、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等三种举措来提升园区经济;同时,加强周边道路建设,城市人居环境设施等,缓解交通拥堵,形成高效、畅达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

冷水江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对锑、煤、铁及其工业产品得深加工技术研发,延伸、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型,发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木纤维制品为代表的新兴替代产业。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土地、财税、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天宝紧固件、天利板业、金鹰服饰、三A化工、益盛包装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量的大中型企业落地生根。201111月,总投资13.6亿元,占地11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的签约,标志着冷水江市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冷水江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为新型工业化实施增添新品牌,有利促进了冷水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

第一是有效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良性互动。冷水江市下岗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了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目前形成一中心、四组团、四卫星镇的城市总体布局。

第二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打破城乡产业分割的局面,加快了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2011年农村新建、拓宽通村通组公路148公里,改善了农村出行难问题。同时,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5136元,增长16.7%,实现了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健增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二五规划为冷水江的发展铺就了阳关大道,绘就了一幅今后五年的恢宏画卷,世界锑都转型崛起的脚步铿锵而坚定,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与成功。

文章来源:20121月《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