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汉寿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是常德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人口82万,辖2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3A级景区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着“中国甲鱼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淡水珍珠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2002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刀阔斧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着力突破乡镇旧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全面构建“以钱养事”的农村公益事业新型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20117月召开的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暨机构编制工作会议上,笔者代表县委、县政府县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工作经验。

    一、坚持多管齐下“瘦身”,靠理清思路引领改革

    2002年,在乡镇职能转变最大、运转极为困难的时刻,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汉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等5个规范性文件,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强力推进改革。

    一是大力精简乡镇机构。目前,乡镇机关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和综合治理办公室;每个乡镇设事业站所6个,其中计生所、农综站、农经站、广电文化站、水利站为必设机构,乡镇因地制宜设置1个。全县乡镇站所由原来的564个精简到151个,精简达73.2%。

    二是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全县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835名精简至639名,精简了23.4%;乡镇事业编制由1861名精简到950名,精简了48.95%,每个乡镇的事业站所只定编1617名。

    三是规范配备领导职数。严格执行湘发【2001]5号文件关于乡镇领导职数配备规定,一、二类乡镇配备9名,三、四类乡镇配7名,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全县乡镇领导职数由362名精简为234名,减幅达35.4%。

    四是稳步推进撤乡简组。实行县城周边乡镇五合一和另一中心镇两合一,撤销乡镇场5个。大力精减村干部,每村只设村干部35名,推行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取消村民小组长,将原来的34个小组合并为一个片,每片设1名由村干部或无职党员担任的联络员。全县共精减村组干部5000多人,每年减少村组运行支出及干部工资、补贴近1000万元。

    二、坚持多途并举“分流”,靠搭建平台推进改革

    改革中,全县共分流乡镇机关和站所干部职工1771名,每年减少行政成本2000多万元,有效减轻了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我们的办法是:彻底清退临雇人员,对非财政金额供养的1970名站所人员先一次性解除人事编制关系,使其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然后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对落聘分流人员,多渠道、多方式为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一是解除关系清退一批。对乡镇雇请的120名临时工,按“谁雇请谁清退”的原则,一律解除临时用工关系,由乡镇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并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原担任过村干部的,经济补偿后按本乡镇同类村干部享受有关待遇。

    二是创办实体转换一批。降低分流人员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并在税收、规费、贷款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为他们自主创业创造条件。改革后,全县共有334名下岗分流人员办起了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性实体,103名分流人员建立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龟鳖养殖等种养基地5万多亩,为2560名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是到村任职安置一批。共选派67名中青年干部下村任职,并在身份保留、工龄计算、重新上岗、工资待遇等方面出台保障政策,调动积极性。几年时间里,全县30多个由分流干部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全县乃至全市闻名的“红旗村”。

    四是自谋职业推出一批。对自愿放弃岗位主动外出谋职的,优先给予补偿,优先办理保险,优先享受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同时,以县职教中心为阵地,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落聘分流人员寻求新的就业岗位。改革后,落聘人员中有95%以上(近千人)的人实现了再就业。

    三、坚持多方努力“配套”,靠落实政策保障改革

    一是改革资金坚决兑现到位。改革必须付出成本。当时,我们主要通过县财政拿一点、党政干部集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以及站所办资产变现筹一点等多种途径,保证了分流人员的集资款、个人欠款、再就业补偿金一次性支付到位。其中再就业补偿金年标准不低于县最低工资标准,由乡镇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原工作人员身份性质确定,补偿年限最多不超过20年;对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或政策性人员,工作年限不满5年的按5年计算一次性经济补偿;对本人申请不参与竞聘,主动下岗自谋职业的人员,增发一定数额的补偿金。

    二是政策待遇全面保障到位。按照“区别对象、确定标准、分期缴纳”的原则,积极为改革前在编、在册、在岗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对于落聘人员欠缴的1800多万元养老金,按照集体与个人分担的规定比例进行补缴,乡镇暂时无力补缴到位的,经县政府批准后签订协议,实行“乡镇先挂帐进入,后补缴到位”,从改革第二年起分5年偿还。未聘人员从落聘之日起,按有关文件精神到企业社保机构参保,投保年限合并计算。

    三是有情操作认真落实到位。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流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针对分流人员不同的家庭状况、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专人和分流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并经常走访谈心,随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了分流人员的思想稳定。

    四是机构编制严格管理到位。改革后的这些年,县委、县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的要求,坚持事业站所限额设置不动摇,坚持空编进人不动摇,坚持严禁编外用工不动摇。每年县委、县政府都要对乡镇机构编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目前,全县乡镇事业站所比改革初期减少3个,乡镇行政空编166名,事业站所空编225名。

    四、坚持多轮驱动“转型”,靠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在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同时,我们强力推进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将乡镇工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上来,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

    一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从2008年开始,全县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在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政务中心,村一级设立政务服务代办点,对群众需要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实行“一个中心”承接,“一个窗口”办理,“一个人跑腿”、“一条龙”服务。目前,服务内容已拓展到户籍登记、证件办理、生育审批、农经服务、涉农补贴发放等10多个方面。同时,加强乡镇政务中心建设考评,将基层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实行以钱养事定酬。按照“县级财政保经费、乡镇政府保密度、技术部门保质量”的思路,对排灌机埠管护、动物防疫、农村电影放映等公益性服务实行“公开竞标、市场运作、政府买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购买服务”模式,变“养人”为“养事”。近年来,全县每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基层动物防疫员服务报酬和强制免疫工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60多万元,为全县500多个行政村免费放映电影6000多场。

    三是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以棉麻、花木、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为基础,通过设立发展奖励基金、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放开经营领域,鼓励和扶持发展龙头带动型、科技服务型、产品营销型、大户带动型、专业技术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0多家,覆盖农户3万多户。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架起了千家万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之间的桥梁,很好地解决了各级政府“统”不了、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

 

  (作者系湖南省汉寿县委书记)

 

来源: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县域发展参考》2011年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