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探讨、尝试和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地方不少。在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新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理解的片面性和实践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行的效果。正确把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真实内涵,充分认识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革新社区体制,正是目前我们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时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走出认识上的理论误区
当前人们对社区网格化管理仍存在着狭隘的认识和片面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全面推广和自我完善是极其有害的。
误区一:认为社区网格化管理只是一种管辖区划的调整。很多地区在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时总是强调划分了多少网格,配备了多少网格管理人员,但就如何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无缝隙管理、零距离服务上却拿不出更多的新招。社区网格化管理始终形成不了完整的方案和体系。
误区二:认为社区网格化管理只是一种城管模式的创新。网格化管理最初确实是城管系统为应对日益复杂而繁重的城市管理工作而提出来的,而且目前推行网格化管理最成功的也在城市管理领域。但随着网格化管理共识的形成和在众多领域的广泛运用,网格化管理已不再是城管独有的管理模式,它已成为城市社区履行社会管理综合职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误区三:认为社区网格化管理只是一种问责机制的完善。各地的普遍做法是将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每一个网格明确专门的网格管理人员负责,按照以格定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全面实行网格管理责任制,以达到有效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的。但对共享、协调、联动、反应、处置等综合运行机制的运用却很不充分。
二、把握网格化的真实内涵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单元网格管理为特征,以实现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全员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的一种尝试。正确把握这一科学定义,全面理解其真实内涵,对于我们有效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至关重要。
1、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承担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它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公共设施等城市物业管理,还包括了计划生育、综治安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区一切事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社区各项工作的一网打尽、综合管理、全面提升。
2、社区网格化管理也是一项具有完整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网格管理的单元设置,队伍建设,信息管理,机制运行等方方面面。社区原有的资源、队伍、体系都要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进行全面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调整和完善,以形成科学、规范和系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
3、社区网格化管理更是一次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关键在“网格化”。顾名思义,“网格化”是指以某种方式把网的关联性、系统性与格的区域性、独立性有机结合的过程。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要面向城市社区构建一种在网格设置、人员配备、信息管理、资源共享上能够突出网的覆盖和联动作用,在任务分解、责任追究、事务处理、绩效考核上能够实现格的属地和责任管理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三、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基本思路是将社区合理划分成不同层级的若干个网格单元,在地域网格化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全面实现社区人员、信息和事务管理的网格化。科学合理地设计社区网格有利于拉近街道、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距离,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在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应切实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以网格设置为基础,全面实现社区网格的无缝覆盖
社区网格设置要改变过去划分居民小组的简单粗放的做法,严格遵循权责统一、人事相当的原则,合理设置网格层级,划分网格大小。既不能因网格设置过大而出现管理失控和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也不能因网格设置过小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应把能够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无缝隙、零距离、全天候作为网格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社区网格,拉近街道、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距离。如住宅小区、商业街巷等人口聚居区建议按照100户或300人的标准设置一个网格单元,而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完善的企业、单位,原则上可不根据人数独立划分为一个网格单元,相邻网格应以路、街、巷的中心线为界。目前居住人口很少或无人居住的区域,应从城市物业管理的需要出发设置网格或并入相邻网格管理,以实现社区服务居民的零距离和面对面,管理城市的无缝隙和全覆盖。
2、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
社区网格化管理团队的建设是网格化管理模式运行好坏的根本所在。一是要切实抓好网格管理人员的选配工作。既要注重整合资源,将现有社区居委会干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和各类协管员、信息员、巡防员、社团骨干重新整合到网格管理团队中去;又要强调居民自治,把社区居民中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社区事务的人挑选出来充实到网格管理团队中来。二是要加大对网格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网格管理人员的信息采集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工作热心、配合有力、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社区网格管理团队。三是要明确网格管理人员的职责、任务和纪律。按照一岗多责的原则,在工作中切实当好“六员”,做到六个“到位”。即当好网格信息采集员、社区事务协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做到联系到位、排查到位、帮教到位、管控到位、服务到位、防范到位。四是要全面构建网格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工作机制和规程。建立健全联系走访制度、信息采集制度、事故处置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等。积极推行“五家、四清、三活”的工作方法,即网格管理人员要通过“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使自己真正成为本区域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
3、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指导作用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之上的立体多维管理系统,其核心是通过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运用达到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目的。网格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信息采集职能,及时发现、收集和反馈管区内各类新增和异动信息。街道、社区要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以物业信息为基础、以人口信息为核心、以事务信息为重点的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库,积极探索“静态管理到物、动态服务到人、跟踪处置到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广泛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传输、数字处理、监控定位等技术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做到信息掌握的全面、及时和信息处理的高效、准确,确立信息管理在社区全部工作中的基础性、指导性地位。
4、以快速处置为抓手,全面实现社会管理的常态运行
市场经济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事务都集中在社区凸现,也只能由社区消化,社区已成为承担全部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单元。这一定位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多功能、全覆盖、高效率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并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大社区事务的处置力度。一是及时处置民生问题,把服务延伸到所有居民;二是快速处置城管问题,把管理落实到细微之处;三是应急处置突发问题,把矛盾解决在第一时间,全面实现社区工作运行的高效、快速、便捷和社会管理的常态化、社会化。
四、建立运行中的保障机制
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后,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行情况,关键取决于保障机制的建立与支撑。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实施和运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人员、经费、技术和机制保障,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转和常态运行。
一是人力资源保障。包括组织领导和人员队伍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的协调领导机构,并把网管指挥中心、工作站等工作机构纳入政府编制序列。街道要负责做好社区网格管理人员的选配和管理工作,有效整合现有社区资源,积极招募网管志愿人员,全面推行网格居民自治,形成与网格相配套、与职责相适应、与居民相融合的网格化管理组织网络。
二是经费投入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格局一旦形成,将是一个涵盖社区全部社会管理职能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笔不小的管理和维护费用。各级政府要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切实解决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硬件投入和工作经费。要通过在城建费用中列支或向社区提供自主创收资源等途径建立比较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以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尽快建立和有效运行。
三是技术支撑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依托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字、传媒、通信、网络等技术。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网络维护队伍。其次要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建立详细的社区‘信息数据库’,并对现有的各类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网格化管理的系统兼容、资源共享和管理一体化。第三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传输终端延伸到基层第一线,逐步实现一线人员与信息管理平台之间信息和指令传送的无纸化和数字化,确保信息处理的快速和便捷。
四是运行机制保障。街道要制定和形成一系列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工作规程和工作纪律,开发和搭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形成一网打尽的社区工作机制。确保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日常事务和信息处理全部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数字化。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创新社会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去把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真实内涵,去制定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方案,不断增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物资保障和智力支撑,最终实现社区工作模式的高度网格化、信息化和精细化,全面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