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是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基础。政府应该用看得见的手,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把国家的投资,特别是公共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投入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培育中小企业,让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广普及。
讲话提纲:
摘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是中国应对危机的基础
全球危机带来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反思
“三农问题”是市场失灵,“三治问题”是政府失灵
农村草根化的弱势群体仍然可以自我资本化其劳动资源的“残值”,如果能通过新农村建设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就可能转化成多功能、多元化的社会资本,维持其基本生计和人类的社会文化需求。
加强乡土中国的三农与三治
宏观上有助于维持乡土中国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危机
微观上有利于发展“两型社会”,体现十七大“生态文明”的多样性
1.百年中国的去意识形态反思——巨变还是轮回?
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看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原居民”、“小资”、“中资”人口
追随西方制度但欠缺“殖民化”的历史条件
经济方面——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商业资本全面过剩
社会方面——从小资国家全面积累向大资内部异化占有的社会机构复杂变化
经济危机是资本集中与风险同步集中的一般规律
美国的严重经济波动发生于一战和二战;中国的则发生于冷战,引起意思形态偏差传播
全球危机连续发生的内因:债务危机与军事增强 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情况
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36万多亿美元,发达国家占3/4,其中美国占比约1/2(全球600万亿美元衍生品交易总量、全球军事开支,美国都占1/2,这三个比值相关吗?)
美国代表99%的人群占领华尔街的原因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的人的比例, 美国从2008年占9%,增为2011年的19%(中国从2008年的占16%,下降为2011年的6%)人类制造的代价最高昂的异化物是与资本结合的政府——2009年全球政府债务最高的10个国家
支撑现代化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及其直接成本——发达国家政府的总收支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
问题讨论:构建西方现代化上层建筑的制度成本是否可能专家?如果可能是对内还是对外转嫁?怎样?
通胀是政府转嫁危机的通常手段?
巧实力/美元币权之币缘战略增发货币扩张资本市场流动性,同时向能源和粮食转嫁通胀
输入型危机:中国对不稳定地区的依赖增加
新世纪全球大国生物原料发展预测
发达国家投机资本导致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将使全球生物能源发展与土地征占进一步加速
二、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及其特征
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文明阶段的经验归纳
任何跟进工业化的后发中国家,面对资本稀缺都势所必然地采取“亲资本”政策(无论左翼右翼),只有在进入资本过剩阶段之后才能转向“亲民生”。
任何资本投资的国家都试图运用其建制权直接控制或以债权来参透后发国家政府制度体系以获取最大收益
中国经济危机特点
内生危机:1950年-1980年是30年工业化资本初期在极度稀缺的压力下两次引进外国设备造成1960、1968、1974、1979年都出现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导致投资不足,就业下降;1980-1990年是20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时期,在资本相对稀缺制约性两次引进和开放,造成1988、1993年出现赤字,通胀导致改革和对外依存度
外生性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都导致外需下降,迫使国内依靠增发国债启动投资,加大三大资本过剩和加剧污染。
三、中国潜在危机的主要问题及战略调整 三大过剩
□劳动力过剩
□生产过剩
□资本过剩
争论: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必然导致内需不足,中国在高投资阶段之后进入生产过剩?
中国发展主义案例分析:改革以来经济增长与耕地征占
(案例分析)三次圈地运动的原因和相关问题
第一次是1984年实行财政分级承包之后资本高度稀缺条件下的“以地兴企”
县级以下地方政府工业化/平均每年带动上千万亩土地和农民非农化/农民劳动力和土地成为高负债条件下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
基本上没有引发冲突、没有“三农问题”。出现了农民收入和消费大量增加导致的典型的内需拉动型的黄金增长;原因是: 村内土地3年一小调/变现收益主要在乡村内部分配/增加村内的支农和社会福利开支
第二次是1994年分税制地方金融普遍出现贷差时期的“以地生财”
地方政府工业化大部分未完就普遍出现财政赤字/后续投资饥渴/政府直接出面以征占方式实现土地资本化、占有收益并转嫁成本
在农村资金非农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土地与劳动力两个要素的非农化比例愈益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速下降/三农问题浮现,同期内需不足/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是在1998-2003年银行市场化改革后的“以地套现”
银行商业化改制/异化于地方产业资本的、追求流动性获利的独立资本力量
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占地才能从银行不断套取现金、大量资金投入到已经潜在生产过剩的开发区和短期无法回收的基本建设、楼堂馆所;形成高增长=高投资+高负债的模式
如果在宏观紧缩之中银根、地根抽紧,或土地供应中断,已经积聚起来的很大的政府与土地金融连接的破产风险将可能爆发。
四、国家战略:草根化农村成为危机承载主体
国家战略的重大变化——本质具有包容性的“三农”与国家可持续发展
□ 2005年以来相继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 2007年以来更加强调农业的生态环保、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功能
□ 2008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三农可持续发展目标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常识:世界农业的客观异质性
农业自身内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征不可能根除,遂客观上分化成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
□ 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的大型农场农业
□ 二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欧盟代表)的中小农场农业
□ 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的农户经济
……
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财税体制问题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增加政府财政能力
社会欠账
□基本养老保险总体结余但平复不均
□养老体制的双规制劫富济贫
□享受了农民工红利的发达地区没有承担非本地员工的正常养老成本
五、后税费时期的乡村治理问题
□乡土中国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政治的“三治问题”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与最低成本的“皇权不下县,县下唯乡绅”
○新世纪之前的税费时代“向上负责”的治理体系,在“后税费时代”延续和政府亲资本导致某种程度上的强化
○多样化弱势群体的包容性发展缺乏表达——因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相结合,而呈现多样化,不肯能依靠科层化制式的官僚体系来满足。
□需要将重构和改善纳乡村治理入国家战略
○提高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奠定政府治理的社会基础,克服对接支农资源的交易成本,与其他措施互补
解决当前治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本土实践
政府牵头构建综合性合作框架,提高弱势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执政党重提组织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
□为什么要”农民组织化“?
○降低政府与分散小农之间因交易费用过大而不对称问题
○在自我赋权、改善自治的条件下,改变单极治理和劣绅治理
□怎样才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地方政府开展 “积极的执政能力建设”:主动构建与农民组织的伙伴关系,降低交易费用
○生态文明理念之下的可持续发展:重在发扬中国几千年乡土社会传统的自主治理能力,推进农民的有机生产→联合购销→互助金融→文化建设
□倾向性问题
○外部介入:农村基层复杂利益矛盾的“泛政治化”提出
○内部发育:防止“精英俘获”、弱势群体受排斥
相关链接: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在株洲隆重举行黄建国: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张红宇: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温铁军: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李周: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高峰论坛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一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二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三实况湖南卫视播报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实况关于表彰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获奖论文的决定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优秀论文名单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读物邮购目录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招聘学术助理中国乡村发现建立个人文集、征求个人信息启事《中国乡村发现》向社会各界征求评语名家评《中国乡村发现》中国乡村发现网征稿启事中国乡村发现》征稿征订启事 《休闲农业》征稿《中国乡村发现》荣获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中国乡村发现》诚邀合作公告
历届论坛链接: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阳隆重举行湖南卫视播报湖湘三农论坛衡阳开讲实况视频: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开幕视频: 衡阳电视台: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阳开幕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衡阳开幕_在线视频观看 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11·衡阳》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在邵阳隆重举行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南卫视: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在邵阳市举行《湖湘三农论坛2010•邵阳》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在常德隆重举行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09•常德》中国第四届社科农经大会暨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胜利召开首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