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李周: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李周: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作者:组委会秘书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更新时间:2012-8-27 录入:王慧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周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则表示,农业科技要进农家,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要知晓农民的真实需求。农民最希望政府加强的工作是,第一要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新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二要加强先进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第三加强优质品种的培育。  近年来,湖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已达7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水稻、茶油、柑橘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湖南利用全国3.2%的耕地出产了全国总产6%的粮食。

讲话提纲:

一、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虽然技术进步的速度有趋缓的迹象,但技术进步度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提高,目前已经超过了50%。

1.隐蔽性失业基本消失

最近几十年,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农民起早贪黑在地里辛勤劳作的景象基本消失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和水土资源使用成本不断提高。

2004年,水稻、小麦、玉米亩均用工分别为11.85工日、8.10工日和9.97工日,到2010年分别下降到7.82工日、5.64工日和7.33工日。亩均劳动力用工成本分别从2004年的171.44元、111.84元和140.49元上升到266.58元、178.83元和235.10元。与这种变化相对应,机械和化学品替代劳动力和水土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2.综合机械化率提高

1978-2111年,我国的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从不足20%增加到50%多,提高30个多个百分点或增加1.5倍。

2012年,1万多个农机作业队、150多万农机手,21天完成小麦收割。小麦机收为农民节省126.9亿元。减少遗撒损失约3%。机手获得28.2亿元的收入。

松与不深松相比,亩产多100斤。

深松的小麦地可以少浇了一遍水,节约费用正好用于深松。

3.测土配方施肥得到普遍采用

中国于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项目县(场、单位) 2498个,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场)。

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12亿亩以上,惠及全国2/3的农户。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田块,小麦、水稻、玉米亩均增产3.7%、3.8%、5.9%,增收30元以上;蔬菜、果树等作物亩均增收达100元以上。

截至2011年,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700多万吨,相当于节约燃煤18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30万吨。

4.灌溉面积持续增长

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的灌溉面积由4500万公顷增加到6000万公顷,增加了1/3。

5.地膜覆盖面积快速增长

从图4可以看出地膜覆盖面积由1993年的不足600万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600万公顷,翻了一番多。

二、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1.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从综合技术效率来看,2000~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为0.864,纯技术效率平均为0.917,规模效率平均为0.946。

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

其结论是:1978~2007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

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

把整个研究时期划分为4个子时期(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6年、1997~2007年)后可以发现,农业技术变化指数在每个子时期均大于1(即农业技术进步),相反,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每个子时期均小于1(即农业技术效率下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

前10 位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各占了8个(山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北京)、1 个(河南)和1 个(贵州);

后10 位中各地区分别占了0 个、2 个(湖南、安徽)和8 个(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甘肃、西藏)。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强于中部、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

2.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1.气象产量。根据影响作物最终产量形成的各种自然和非自然因素,按影响的性质和时间尺度将粮食单产时间序列分解为:

Y=Yt+Yw+ε (1)

式中:Y代表粮食的实际产量;Yt代表粮食的趋势产量;Yw代表气象产量,ε为随机随机产量。随机产量所占比例很小,如果忽略不计,则(1)式可以简化为:

Y=Yt+Yw (2)

趋势产量可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获得;求出趋势产量后,气象产量为:

Yw=Y-Yt (3)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技术进步对增长贡献不是很大的情形下,对粮食生产波动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技术进步作用的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这是在干旱加剧,单位土地灌溉水量减少的情形下,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国粮食生产经济效率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法所做的计算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技术效率为0.795,仍有较大改进空间;规模效益为0.957,改进空间有限。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有限,但对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有显著影响,即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业推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基础、农民自我服务组织、涉农公司、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开放式、多元化的组织体系。农技推广服务已经走向社会化。

(一)政府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业部借鉴湖南省华容县经验,在全国建起了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

198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技术人员可以与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并在增产部分中按一定比例分红;1985年《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要实行技术推广的有偿服务,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兴办企业型经营实体。

1988年,针对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扶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技术协会以及民间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1993年《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后,政府依据此法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开展了定性质、定编制、定人员的“三定”工作,以稳定推广队伍。1995年,农业部将全国农技推广总站、种子总站、植保总站、土肥总站整合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地市也建立相应的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

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构建起以国家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教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做出了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两个比例,以及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规定。

2009年,农业部启动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通过建立“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并且规定:示范县的科技示范户不低于1000户,乡镇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不少于10个;每年基层农技人员获得集中培训的人数不少于100名。

(二)自助性与商业性农业推广组织的崛起

1.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代表的农业推广组织

改革开放后,在地方科协组织开展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科技重点户”和“科技示范户”,诞生了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大多数协会以技术交流、培训、推广为主,一些实力强的农技协演变成为经济实体,甚至有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所。少数跨省、区、市。

1994年,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6.7万家,其中以引进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为主的协会占48%,为会员提供农资购买和联系销售的服务型协会占46%,开展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协会约占6%。1995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现有农技协约14.4万家,会员1130万(户)。

2006年起,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启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到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该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0.5亿元,并带动省级财政建立专项资金。6年来该项目辐射带动2933万多农户,培育和推广新品种7.5万项。

2.涉农公司为代表的商业性农业推广组织

主要有两类公司参与农业推广。一类是农资供应商或经销商;一类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资供应商、经销商的推广服务大多存在内容有限、相对单一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常开展特定的农业推广服务,以保证农户提供给公司的产品满足公司的要求。

一般来说,原料质量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越密切,龙头企业的农业推广服务越全面。

目前,全国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农业科技人员38.5万人,相当于全国现有农业科研人员总量的36.8%;聘请的农技推广人员为21.5万人,相当于全国推广队伍的27.7%。“十一五”期间,龙头企业年均培训1300多万人。

此外,营利性的植保、农机服务组织,加速了新机具、新农药和统防统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

3.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研究型农业推广组织

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推广,目前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形式是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特派员不是提供咨询服务的场外指导,而是与农民共同创业,共同分享农业推广应用结果。科技推广服务的效果与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紧密联系。同时将农技推广的范围从生产环节拓展到了产、供、销全过程。

2009年底,全国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县已经超千,占全国县(市、区)的35%,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4.5万人次。主要包括传统的无偿技术服务、自办技术性生产实体或技术服务公司、技术承包、有偿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入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等。

鉴于科技特派员人数、实力相对有限的状况,福建创新出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整体对接,集中攻关区域产业的科技难题的模式。

4.以大专院校为代表的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大专院校的主要做法是推广专家大院模式。

到2010年,全国有26个省(市)相继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包括龙头企业或科技企业主导型、农民合作组织依托型、国家科技项目示范带动型、集农业科技专家、合作社、公司、试验示范基地于一体的化复合型。

专家推广行为与个人利益联系紧密、激励机制健全的专家大院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明显。

5.以供销合作社为代表的社会性农业推广组织

供销社参与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是成立综合服务社和庄稼医院。

供销社系统现有综合服务社23万个,连锁经营服务网点76万个。

从总体上看,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覆盖的农户范围小,在农业推广服务组织体系中还难以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6.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代表的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

伴随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化,国外的NGO和国际机构在转变农技推广理念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中最典型的是农民田间学校。

截至2010年,我国累计开办稻农田间学校3万多家,棉农田间学校700多家。

某课题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稻农接受培训后,农药用量平均减少30%,平均亩产增加约40公斤。

然而,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国覆盖的区域和农户均非常有限,主要作用是推广新理念、新机制。

四、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及收益变化

(一)农业科技投资总量与强度

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断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平均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2.37%,30个最低收入国家8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0.65%,差距较大。

(二)投入结构出现积极变化

从表7可以看出,种植业科研投资绝对量保持较快增长,但比重略有下降,反映国家对其他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倾斜。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农业服务业,1997年的比重为6.03%,2008年提高到16.07%。

(三)1997~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收益测算

1.农业科研投资总收益、边际收益及长期边际收益

农业科研投资总收益为农业科研投资的生产弹性系数乘以全国农业总产值。

农业科研投资的边际收益为某年农业科研投资总收益除以对应年份的农业科研投资总量。

农业科研投资的长期边际收益为农业科研资金的边际收益、农业科研投资的滞后期限以及农业科研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加1三项乘积。

1997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所带来的总收益是稳步上升的。边际收益和长期边际收益有递减趋势,但边际收益一直非常显著。

五、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评价

(一)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

1.对农技队伍知识结构的评价

34.4%的被调查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农技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老化严重;62.2%认为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问题,但不严重;3.3%的认为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33.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应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再教育、培训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2.对影响农技推广工作关键因素的评价

农技人员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资金、交通工具和培训条件。

3.自己的诉求

(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1.农民的农技推广的诉求

第一,得到农技人员指导,该项加权得分值为62分。

第二,降低使用成本,该项加权得分值为59分。

第三,降低技术难度、复杂性,该项加权得分值为39分。

第四,投入产出比高,市场前景好,技术风险低,该项加权得分值为31分。调查结果显示,出现新技术时,25.6%的农户会马上采用,52.8%的农户会做小规模尝试,21.7%的农户看到别人用得好才会采用。

2.农民最希望政府加强的3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该项加权得分值为63分;

第二,加强先进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该项加权得分值为52分;

第三,加强优质品种的培育,该项加权得分值为49分。

3.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和内容的评价

73.6%的被调查户反映培训大多以上大课的形式举办,方式单一;

16.0%的农户反映培训时间段与农时不匹配,学到的技术不能马上应用加以巩固;

8.0%的农户反映培训内容与实际操作差别较大,学用脱节;

2.4%的农户反映所教授的技术已经过时。

相关链接: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在株洲隆重举行黄建国: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张红宇: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温铁军: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李周: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高峰论坛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一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二实况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分论坛三实况湖南卫视播报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实况关于表彰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获奖论文的决定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优秀论文名单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读物邮购目录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招聘学术助理中国乡村发现建立个人文集、征求个人信息启事《中国乡村发现》向社会各界征求评语名家评《中国乡村发现》中国乡村发现网征稿启事中国乡村发现》征稿征订启事 《休闲农业》征稿《中国乡村发现》荣获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中国乡村发现》诚邀合作公告

历届论坛链接: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阳隆重举行湖南卫视播报湖湘三农论坛衡阳开讲实况视频: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开幕视频: 衡阳电视台: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在衡阳开幕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衡阳开幕_在线视频观看 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11·衡阳》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在邵阳隆重举行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南卫视: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在邵阳市举行《湖湘三农论坛2010•邵阳》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在常德隆重举行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09•常德》中国第四届社科农经大会暨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胜利召开首届“湖湘三农论坛”综述《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湘ICP备18016932号-1